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试验段目的 (1)4、施工组织安排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 (2)6、强夯施工过程 (2)6.1 施工工艺流程 (2)6.2 施工准备 (3)6.3点夯 (4)6.4 满夯 (8)7、质量检测及结果 (9)8、总结 (10)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10)10、质量控制措施 (11)11、安全环保措施 (11)附件一: (12)附件二: (15)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总结为了顺利的进行本标段强夯地基处理施工,在试验的基础上完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施工工艺等各方面的内容。
MHTJ-11标在DK541+400-DK541+440段进行强夯工艺性试验。
利用本次试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组织实施,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方法,给后续强夯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1、编制依据(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4)《蒙华浩三施路通-29》;(5)《蒙华浩三施路-516》。
2、工程概况根据设计图纸可看出,DK541+400~DK541+700段为为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处理加固方式为强夯。
DK541+400~DK541+700段位于汾河三阶地,阶面平坦开阔,局部冲沟发育,=130~170kPa,线路湿陷系数σs=0.022~0.061,湿陷厚度18.0m~21.5m,σ以填方通过,中心最大填高10.70m,边坡最大高度为10.82m。
3、试验段目的(1)确定强夯施工工艺参数;(2)验证所选机械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4、施工组织安排(1)管理、技术、质检、检测人员分工见表4.1.1。
表4.1.1 工艺性试验领导小组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负责内容备注1 胡军伟技术负责人技术指导2 马明全安全总监施工安全3 赵志华质量总监质量监控4 任晓飞试验室主任试验检测5 张金祥环保部长环境保护监控6 邓能云测量队长控制点放样及标高测量7 徐尚祥管区长施工过程协调、管理(2)参加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的生产工人有工班长和机械操作手、汽车司机及普工配置见表4.1.2。
表4.1.2 生产工人配置表序号操作人员数量备注1 强夯机操作手 12 装载机司机 13 自卸车司机 24 推土机司机 15 挖机司机 36 普工 3(3)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见表4.1.3。
表4.1.3 强夯试验段投入施工机械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备注1 装载机ZL50 12 自卸汽车ND3250W282B 23 强夯机宇通400A 1 锤重20t4 履带式推土机 T220A 15 挖机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DK541+400~DK541+700地基处理为强夯,根据设计要求,夯机锤径为2.60m,夯锤重150KN~300KN,落距大于15.0m,锤底静接地压力值:25~40Kpa,点夯夯击能为2000KN·m~4000KN·m,满夯采用1000KN·m。
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要求。
6、强夯施工过程6.1 施工工艺流程强夯工艺流程图如图6.1所示图6.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6.2 施工准备强夯处理至两侧排水沟外侧,清除处理范围内地表0.3m 厚种植土,并以此确定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2。
夯坑推平 第一遍满夯 场地整平 第二遍满夯 数据分析、夯击质量检测碾压整平夯能控制击数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测量夯后地面标高第三遍点夯夯后场地标高测量 第一遍点夯测量记录夯沉量第二遍点夯 场地填土至夯前高程 夯坑推平 夯后场地标高测测量夯后地面标高测量记录夯沉量 测量记录夯沉量;夯后场地高程图6.2 清除表层种植土6.3点夯(1)在整平后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布点方式如图6.3。
①第一遍夯击点;②第二遍夯击点;③第三遍夯击点。
图6.3 点夯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间距2.5m,正方形布置,点夯时夯锤高度取15m,点夯第8击开始测沉降量,并按实际情况填写施工记录表,直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停止夯击。
点夯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①起重机就位后,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②测量夯前夯锤高程;③将夯锤起吊至步骤②中测量高程以上15m,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夯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夯底整平。
④重复上述步骤③,达到设计规定的夯击数且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如图6.4。
图6.4 点夯⑤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①到④,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每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5天。
(2)第一遍点夯完成后推平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然后布置第二遍夯点,进行第二遍点夯。
如图6.5。
图6.5 夯坑回填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三遍点夯,并现场填写施工记录表。
如图6.6。
图6.6 第1遍点夯记录表根据点夯夯击次数和夯沉量绘制关系曲线以确定夯击次数。
如图6.7、6.8、6.9。
图6.7 第1遍点夯图6.8 第2遍点夯图6.9 第3遍点夯由上图可知,点夯每遍夯击10击满足设计要求。
6.4 满夯根据设计要求,强夯分五遍夯,第一、二、三遍为点夯,第四、五遍为满夯。
点夯完成后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再进行满夯,夯后测量地面高程。
满夯夯点布置形式如图6.10所示。
图6.10 满夯示意图(D=2.6m)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后,按上图所示进行低能级满夯,满夯时夯锤提锤高度取5m,满夯后测量场地高程,最后用重型压路机将场地整平碾压至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11。
图6.11 满夯7、质量检测及结果隔7~10d,试验段40m范围内等间距检查3个断面3个点,每个断面左、中、右交错选1点,自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
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检测结果见表7.1。
表7.1 强夯湿陷系数及干密度检测结果序号里程桩号取样部位取样深度干密度(g/cm³)湿陷性系数检测结果描述1DK541+400~DK541+440 左0.5m 15.6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 1.0m 15.4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 1.5m 15.79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 2.0m 15.91 0.005 湿陷性已消除5 2.5m 15.8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6 3.0m 15.58 0.006 湿陷性已消除7 3.5m 15.61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 4.0m 15.99 0.006 湿陷性已消除9 4.5m 15.8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0 5.0m 15.46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1 5.5m 15.7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12 6.0m 15.53 0.005 湿陷性已消除13 6.5m 15.5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4 7.0m 15.4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5中0.5m 15.7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6 1.0m 15.61 0.004 湿陷性已消除17 1.5m 15.3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8 2.0m 15.6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9 2.5m 15.4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0 3.0m 15.8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1 3.5m 15.5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22 4.0m 15.94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3 4.5m 15.76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4DK541+400~DK541+440 中5.0m 15.64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5 5.5m 15.4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6 6.0m 15.86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7 6.5m 15.7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8 7.0m 15.77 0.005 湿陷性已消除29右0.5m 15.77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0 1.0m 15.6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1 1.5m 15.7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2 2.0m 15.6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3 2.5m 15.94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4 3.0m 15.56 0.004 湿陷性已消除35 3.5m 15.78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6 4.0m 15.59 0.009 湿陷性已消除37 4.5m 15.73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8 5.0m 15.8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9 5.5m 15.65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0 6.0m 15.7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41 6.5m 15.7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42 7.0m 15.6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总结(1)从检测结果可知,点夯时提锤高度取15m,每遍10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均小于50mm;满夯时提锤高度取5m,每遍夯3击,地基加固处理完成后,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2)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3)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可知,通过强夯地基处理,地面以下7m范围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满足设计要求。
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
夯点定位允许偏差应为±50mm,且夯点应有明显标记和编号。
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应小于150mm。
(2)施工使用的起重设备应选用起重能力大于锤重1.5~2.0倍的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但必须满足提升高度的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
(3)点夯时,边缘夯击点一般每一点应多夯2击。
(4)点夯及强夯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现场需及时填写施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