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相关论文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相关论文

第7卷第6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7 No.6 2006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Dec.2006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麻 学 锋(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在古城“凤凰”品牌的带动下,凤凰核心景区边缘自发形成了边缘型乡村旅游景点,快速发展的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人力资源与之匹配。

但实地调查表明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乡村旅游乡土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以及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凤凰县中图分类号:F75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06)06-0029-0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指在品牌景区的乡村地域内,利用核心景区周边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林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人文、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的资源环境所从事的观光、体验、休闲活动。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本质上是对核心景区的一种补充。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加速了核心景区旅游的产业集聚步伐,也提升了核心景区的竞争力。

发展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源。

一、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形势湘西凤凰肥地处湖南西部和湘、黔两省交界处。

它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区域。

凤凰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这里有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使凤凰旅游业形成了一个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

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通力合作,形成了“大湘西旅游圈”,凤凰景区正处于这个圈的中心,旅游产业高速增长。

凤凰景区核心景点主要有: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和奇梁洞。

2004年凤凰景区共接待中外旅游者189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增长93.33%,主要景点的门票收入达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89%[1]。

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农村依托旅游核心景区,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显现出旅游产业集聚效应。

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景点先后出现14处,目前仍然经营的有7处,尤其以山江苗族博物馆、麻冲老洞古苗寨、落潮井勾良苗族风情村为亮点。

以2005年为例,这些景点旅游收入分别达:120,206,90万元,带动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105,120,86人,占所在村寨劳动力的比例分别大约为:30%,32%,28%。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广阔的乡村走向旅游活动的前台,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活等成为了旅游活动的对象物,使旅游活动和产品系列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凤凰的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转移载体。

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

但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的村寨,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凤凰核心景区边缘自发兴起的乡村旅游出现了单纯的“克隆”现象,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短暂,进而影响了凤凰旅游收稿日期:2006-09-12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4JJ40054;4JJ40055)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D062)作者简介:麻学锋(1970-),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3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业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目前,凤凰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3.1万人,其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5 000人。

凤凰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依托凤凰核心景区而自发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其最大卖点是苗族乡村民俗风情。

经过景区经营者的培训和旅游实践锻炼,凤凰乡村旅游人力资源较2003年最初兴起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严重不足。

1.乡村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旅游人才匮乏不是凤凰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通病”。

2005年末湘西自治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年龄35岁以下占76.5%,属一支年轻的队伍;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24.5%,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13.7%,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笔者通过对凤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人(退休干部),中级职称5人(其中退休教师2人),初级职称7人(其中下岗重新就业4人)。

2.乡村旅游乡土人才匮乏凤凰是以苗族居民为主的区域。

2004年末凤凰县总人口37.41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7.69万人,占总人口的74.02%,其中苗族20.21万人,土家族7.01万人。

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02%。

苗族人口优势目前并未转换成人才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苗族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独特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苗族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的积极参与。

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那些精通苗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苗族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苗区,从事苗族民俗研究和导游等实际工作。

3.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凤凰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由于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猛,核心景区旅游80%的从业人员是下岗工人和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处于核心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更加参差不齐。

刚刚开始发展的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实在太少。

具体情况可以目前发展最好的麻冲老洞景区为例进行说明(表1)。

表1 老洞古苗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表工作类别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数/人平均年龄/岁表演 5.25 5033.42推销 7.45 1031.36卫生 3.35 2048.67基建 3.45 3247.35管理 9.15 1045.31从上表数据可知该村旅游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3年,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22岁,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不符。

由此可见,老洞古苗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并且年龄太大,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并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推销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深入理解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并充分表达,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民族文化消费需求[2]。

4.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乡村旅游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欠发达民族地区。

凤凰县依托核心景区发展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7月先后开发了14处,到现在还在经营的景区只有7处,可见景区的生命周期之短暂。

寻根溯源,其根本原因是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不重视知识更新。

以目前经营业绩最好的山江苗族博物馆、麻冲老洞古苗寨、落潮井勾良苗族风情村为例进行说明(表2)。

表2 乡村旅游经营人员专业素质情况表景点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平均年龄专业培训山江苗族博物馆本科中文 65 否麻冲老洞古苗寨中师62 否勾良苗族风情村大专工民建 48 是在笔者所调查的景点中能将苗族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只有山江苗族博物馆,但讲解人员既是经营者和管理者又是推销者。

繁多的事物和年龄原因使得经营者根本无力考虑创新,所设计表演的节目和展示的苗族文物多年没有得到更新,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同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营者没有一人系统学习过旅游第7卷第6期 麻学锋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31专业知识,很难理解处于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的定位,最终因盲目开发导致各个景点相互“克隆”,恶性竞争,进而影响了景点的生命周期和旅游产业集聚步伐以及整个景区竞争力的提升。

三、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旅游产业目前是凤凰的支柱产业。

当前,旅游人才紧缺,尤其是乡村旅游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凤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显得重要而紧迫,这关系到凤凰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1.促进各方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部门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

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重心在村寨,关键在带头人。

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

尤其是让带头人充分理解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本质上是对核心景区的一种补充[3]。

2.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目前凤凰乡村旅游本土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乡村旅游本土人才,留住人才。

如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民族旅游课程,积极鼓励农村本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旅游活动,多学习苗族民间的歌舞和其他表演节目并能懂得和表达出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技艺人才应给予较高的报酬,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报酬档次拉大,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表演的氛围,对现有人员进一步加强培训,设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把教师、学生、寨内有文化的年轻人培养成能说会演的导游人员,鼓励他们取得合格的导游证书,并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

还应充分利用湘西自治州教育扶贫“9+2”模式,有意识地选派合格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旅游专业知识。

3.建立动态激励管理机制,激励相关各级党政领导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县直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赋予一定分值,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单项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年终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搞得好的部门和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将乡村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列入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鼓励各级领导干部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同时,形成必要的压力机制,迫使相关党政领导不得不抓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年终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得评定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在一年之内不得同级重用或提拔使用,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切实搞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