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课程名称文字学任课教师申义红年级2014级专业中文系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4017姓名赵果佳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一、前言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

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

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

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

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

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

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

”李泉认为,汉语和日语意思相同的词汇量(38%)远远超过意思不同的词汇量(4 %),相同的几乎是不同的 10倍 , 并且15%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日本学生也能基本正确理解 , 完全相同的和基本相同的就有53%。

【2】因此 , 日本人学习汉语是比较容易的。

2.1中日字形差异原因由于中日语言谱系、构造上的不同及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汉字在日本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化的烙印【3】。

2.2中日字形差异表现与单纯的汉字相比,日语中使用的文字有平仮名(平假名)、かたかな(片假名)和漢字三种。

平假名可以书写所有的日语发音,主要用于表现具有语法功能的词,汉字用于表示事物的名称或动作。

片假名用于书写外来词、拟声词、拟态词和一部分动、植物的名称。

由此可见与中国的文章书写相比,日语的一般是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书写。

同时日语一些平假名,像是きさそふやり在字形上是有印刷体和一般书写之分的。

不过这一区分也就传统意义上而言,随着日本本土越来越多人使用计算机以及日本规范用字活动的发展。

印刷体和一般书写的区别逐渐可以忽略不计了。

三、中日简体字比较周有光在《汉字改革概论》中曾说:“文字符号是不断发展的,符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简化——从繁难到简易。

”3.1中日字形简体化历程二十世纪中期前后,中日两国都对本国字形进行了改革。

就中国而言,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同年,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汉字形表》,统一了汉字印刷体,规定了6196个字的标准字形。

日本在1946年,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规定了当用汉字1850个。

这个数字使一般使用的汉字减去了六分之五。

194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常用汉字字体表》,简化笔画的汉字近500个。

通过大量淘汰异体字,使用简体字,整理字形,逐步构建了属于日本自己的简体字系统。

3.2中日简体字共同点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在规范和整理的过程中,都要受到汉字体系自身发展中简易律和区别律的制约。

虽然每个汉字简化时有多种可能性,但由于受到以上规律的制约,两国在对同一个汉字进行简化时存在很多不谋而合的可能性。

日本旧本《常用汉字表》的225个简化字中,跟《宋元以来俗字谱》所收我国历史上的简化形体完全相同的就有116字,占52%。

”【4】。

从前偏向于将这些不谋而合字形相同的字认为是中日同形字,同时潘钧(1995)认为, 在判定同形词时应该依据三个必要条件: (1)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繁简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词和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记);(2)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3)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其中以双音节词(二字音语) 为最多, 另有三音节词、四音节词等【5】。

例家族、国、兄弟、体育。

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中日简化字还是有各种不同的状况。

作者作了以下划分:3.2中日简体字区别2.1.1 简体字相同,但字义缩小或扩大中日都有“上”这个字形。

但是日文中的“上”所表示的范围比汉语的“上”窄,只表示垂直上方的范围。

汉语的“X上”,可以表示一个区域表面,但日文却不能这样表示。

如果我们用文字形容桌子上有只猫,汉语可以直接说桌子上有只猫。

日语为机の上に猫がいあす。

在这里の和に都是一种限定,以此弥补“上”这个字形缺少的词义。

另外提一下中日的“水”。

在汉字中“水”可以指热水也可以指凉水。

但日文中的“水”仅指“凉水”。

而お湯指的是“热水”。

2.1.2 单方面简体字日本中国在简化字方面都简化了一些对方没有简化的字形。

例如中国的“张”、“难”、“闻”、“邮”、“头”、“发”、“见”、“飞”、“买”、“选”……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这方面的数目明显偏少。

比如“仏”就是汉字“佛”的简化字。

此外还有“仮”是汉字“假”的简化字、別荘是汉字“别墅”的简化字。

为什么中国单方简化汉字比日本多?那是因为中国简化字采取的是“多繁对一简”的原则。

例如:干(乾、幹、榦)、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冲(沖、衝)、后(后、後)。

“后”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後”和“后”,在“皇后”一词中,应写为“后”。

“後”则一般用于表达方位,比如:“後來”、“後面”。

日文保留“後”,像是日文後で就是过会儿的意思。

在“多繁对一简”的原则下,汉字的表意功能削弱了。

很多字的意思必须依靠上下文进行理解。

这是许多语言学术大家对简化字颇有微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中国的“多繁对一简”原则,日本的简化采用的原则偏向于限制汉字使用和删减异体字。

很少采用合并的取字方式。

两种简化方式谁更优越,笔者不敢妄下结论。

留给读者和后人自行判断。

2.1.3微异的汉字简化有些汉字是汉语及日语的常用汉字,因此它们的简化字形只是稍有不同,有时候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它们的细微差别分为以下几类:汉字中的“点”变成了日语中的“竖”:亡-亡、交-交、享-享。

汉字中的“点”变成了日语中的“横”:今-今、房-房、扇-扇、信-信、炉-炉、琴-琴。

汉字的一个笔画拆成了日语的两个笔画:孤—孤、差-差、幻-幻、幼-幼、比-比。

与汉字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微差:空-空、窒-窒、良-良、蛮-蛮、衷-衷。

日语汉字比汉语汉字少一笔或多一笔:步-歩、涉-渉、残-残、浅-浅。

其他形式:勇-勇、勘-勘、包-包。

【7】2.1.4同形异义字在汉语里“羽”有四种解释:1、羽毛。

2、鸟类或昆虫的翅膀。

3、用于鸟类:一羽信鸽。

4、姓。

5、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8】1。

在日语中“羽”除了有羽毛、翅膀、箭羽等汉字常有的字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字义。

那就是它可以化为助数,通过读成「わ」、「ば」、「ぱ」只。

头。

数鸟、兔等的量词/鳥や兎などを数える語。

例如鶏1羽就是一只鸡的意思,うさぎ2羽为两只兔的意思。

再举两个例子,“本”、“枚”,“本”在汉字中一般本子或者书籍簿册的数量,比如五本书。

而“枚”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例如三枚奖章【8】2。

日文的“本”和“枚”同样是数量词。

但是所修饰的事物种类与中文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本使用对象是细长物体,例如瓶、铅笔、伞、香蕉等。

~枚使用对象是薄平物品,例如纸、盘子、邮票、衬衫等。

与汉字相比还是有着较大区别。

众所周知,日语中有为数不少的繁体字。

这些繁体往往有比汉字有着更加丰富的字义。

例如無理,这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意为没有道理。

而日文中的無理除了表达“没有道理”之外,还有难以办到和勉强的意味。

その仕事は彼には无理だろう。

翻译成汉语就是那个工作对他来说恐怖有些勉强。

四、中日文字的互相习得2009年,李薇通过收集东华大学一到三年级512份期末考试答题纸,标记日本学生对于中文汉字的一些误用后,做了以下一张统计表。

【9】李(2011)の誤用種類の統計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在学习汉字时所面临的难易程度和掌握顺序,依次为汉语中为简体字,日语中为繁体>同音异形字>类义异形字>发音类似字>中日字形相同的字>其他。

笔者认为这张表格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第二外语的习得,更通过中日误用字形的比较揭示出了中日简化字形后二国文字出现的理解偏差。

其中汉语中为简体字,日语中为繁体居于易用错字的首位。

更加证明,汉语的简体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加大了一定认知难度。

还需要对简化字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完善。

五、文字背后的文化传承汉字的简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认字难度和文盲比率。

但是如今的语言学界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质疑:我们的汉字简化方案足够合理吗?足够合理的话,还能不能更加合理?同时,在民间也有着这样的声音:汉字简化是一场“去中国化”的危机。

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

日本文字吸收了大量汉字,更重要的是它基本上是与中国同时开始进行本国文字简化工作。

于是笔者突击了两个月的日语,粗浅地进行了一些比较。

但我们始终需要铭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字是这个国家最为珍贵的财富。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脉络,情感路程,还提供美学感受和文化呼吸。

在这方面,我们其实远没有日本做得好,很多汉字失去了它曾经的古意。

但是在日本一些汉字中,我们却还能体会到我们文字里一些曾经的古雅。

例如:日:行く(いく);中文意思:去;古:行,人之步趋也日:走る(はしる);中文意思:跑;古: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日:達者(たっしゃ);中文意思:就是你看到的那样的;古:学无前后,达者为师日:襤褸(ぼろ) ;中文意思:作名词用时有破衣服的意思;成语:筚路褴褛保卫文字传统,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固步自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