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复查RPR 1∶8。
图1 梅毒性脱发
讨论 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二期梅毒最常见,皮损多样,但梅毒性脱发者少见,且在感染梅毒后数月至1年才出现。
应与斑秃及黑点癣鉴别。
本例患者头部不规则片状断发,病发真菌学镜检阴性,同时有扁平湿疣,其皮损组织渗出液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苍白螺旋体,血清化验RPR 、TPHA 呈阳性,驱梅治疗后头发生长正常。
故确诊梅毒性脱发无疑。
[中图分类号] R 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89(2002)05-0355-1B
[收稿日期]2001207221 [修回日期]2001221210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北京 100026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1例
苏伟平,刘小云
患儿男,5岁,因全身疱疹6天于2001年5月27入院。
入院前6天出现全身皮肤疱疹,开始于头面部出现绿豆般小疱疹,透明,疹间皮肤正常,逐渐漫延至躯干、四肢,疱疹渐增大如花生米至小指头大小,表皮如薄膜、松弛,不久疱疹自行破溃,表皮脱落,留下鲜红色基底,并有少量渗出液。
出疹次日发热,体温高达40℃,呈不规则热,无呕吐、咳嗽、抽搐。
曾在外院按水痘治疗无效。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体检:T 40℃,P 126次/
min ,R 28次/min ,神志清,烦躁不安,急性病容。
皮肤科情况:
面部、颈部如烫伤样脱皮、潮红、渗出,胸、腹部、背部皮肤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疱疹,大多数已破溃融合成片状,表皮脱落,创面有渗出液,四肢见散在的如小指头大小疱疹(图1、2),尼氏征阳性,双侧腹股沟触及小指头大小淋巴结,活动,压痛。
睑结膜轻度充血,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未触及。
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血WBC 10.3×
109/L ,N 0.73,L 0.27。
疱疹内容和血液均培养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生长。
根据药敏结果,经用先锋霉素Ⅴ、新青霉素Ⅱ静脉点滴8天热退、全身疱疹逐渐消退,按出疹顺序脱痂,无色素沉着。
2周后血培养无细菌生长,治疗16天痊愈出院。
讨论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是由嗜菌体群71型和
55
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特殊的外毒素而引起表皮坏死松解
图1 面、胸部、
上肢皮损
图2 头、背部皮损
所致。
此毒素不产生抗体,由肾脏排出。
小儿由于肾功能不全而对该毒素的排泄缓慢致使血中含量较高而容易发病。
本病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红肿,大片剥脱,象烫伤一样的暴露出无皮区域。
本例符合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诊断。
本病咽拭子培养阳性率高达96%,血培养早期阳性率为90%以上。
本例病初出现小水疱疹被误诊为水痘治疗无效。
血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是本例的鉴别要点。
[中图分类号] R 7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89(2002)05-0356-1A
[收稿日期]2000205230 [修回日期]2000206230
[作者单位] 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儿科,广西玉林
537000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管
角化症1例
林国书,王中影,杨春俊,张学奇
葛宏松,张学军
先证者,男,24岁,面部及双上肢多发性环状角化性皮疹近
10年。
患者曾分别于6年前和1年前行面部皮疹激光治疗,治
疗后半年内无明显复发,近几月来皮疹复发、加重,并逐渐增多,家族中多人患有类似疾患。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
况:颜面部、上胸及前臂伸侧散在分布环状或不规则角化性皮损,直径2~15mm 不等,边缘呈堤状隆起,浅灰色或褐色,中央轻度萎缩,色浅。
皮损处毳毛消失。
取前臂皮损作组织病理示:中央轻度角质增厚,边缘角化明显,颗粒层消失,棘层轻度增厚,见角化不全细胞,真皮浅层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管角化症。
家系调查:整个家系共5代44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19人,有近亲结婚3对,均为姨表亲婚配。
患病共17人,其中男7例,女10例。
除第5代外(年龄较小),每代均有患者。
初发年龄最早为8岁2例,最迟为20岁1例;其余初发年龄均为12~
15岁之间(图1)。
图1 家系图
整个家系的患者皮损均同先证者类似,多数患者对日光敏感,一般夏季病情加重,有瘙痒感,冬季无明显自觉症状。
讨论 汗管角化病最早由Mibelli [1]于1889年描述,播散表浅性汗管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
DSAP )是汗管角化症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首次由Chernosky 和Freeman 于1967年描述[2]。
在组织病理学上汗管角化病的典型特征为可见角样板层结构,存在于皮损的边缘,是含角化不全细胞的狭窄角化柱。
一般认为
DSAP 的发病年龄常在30~5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的发
生率几乎呈直线上升[3]。
本例家系中患病共17例,但患者的初发年龄明显与文献报道不同,其中发病最早者为8岁,最迟者20岁,未见20岁以后发病者。
虽然汗管角化病的致病基因尚不清楚,但是最近已定位于12q23.2~24.1[4]。
除遗传因素外,日光、PUVA 、免疫抑制剂和放射线等均能诱发DSAP 的发生发展或加重[5]。
[参 考 文 献]
[1]Schamroth PM ,Z lotogorski A ,G ilead L.Porokeratosis of Mibelli [J ].
Acta Derm Venerol (Stochh ),1997,77:207-213.
[2]Chernosky ME ,Anderson DE.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 2
atosis :clinic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lesions[J ].Arch Dermatol ,1969,99:401-407.
[3]Sehgal VN ,Jain S ,Singh NJ.Por0keratosis[J ].J Dermatol ,1996,23:
517-525.
[4]Jia 2Hui Xian ,YI 2Feng Y ang ,Hao Deng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Locus
for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at chromosome 12q23.2224.1[J ].J Invest Derm ,2000,114:1071-1074.
[5]Allen AL ,G laser DA.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as 2
sociated with topical PUVA [J ].J Am Acad Dermatol ,2000,43(4):
720-722.
[中图分类号] R 758.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89(2002)05-0356-1B
[收稿日期]2001210231 [修回日期]2002202209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安徽合肥
230022
双足趾间多发性尖锐湿疣1例
王加凌,祝青
患者男,41岁,商人,双足趾间长新生物5月。
5月前发现右足各趾间和左足第二至四趾间长淡红色小丘疹,不痛不痒,1周后红色丘疹逐渐增多长大,呈鸡冠样,表面秽浊。
曾在外院诊断为“寻常疣”用“尤脱欣”外治1周,新生物表面变黑,病灶变小,停药后逐渐增大。
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生殖器、肛门未见病灶,双足趾间见大小不一新生物,表面凹凸不平,湿润柔软,呈菜花状,最大约1.5cm ×0.8cm (图1)。
各足趾间新生物醋酸白试验阳性。
患者曾有嫖娼史。
新生物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可见少量挖空细胞,符合尖
锐湿疣。
予二氧化碳激光碳化疣体、肌注干扰素、口服多抗甲素片治疗。
图1 足趾间皮损
讨论 尖锐湿疣为常见性病之一,其主要由性接触传播,其次为产道传染,还有间接接触传染者,发病部位主要在生殖器、肛门,偶有生殖器外部位感染[1]。
本例有嫖娼史,检查生殖器、肛门未发现尖锐湿疣病灶,因此认为可能是间接接触传染,临床上应重视间接传染及生殖器之外的尖锐湿疣,应与寻常疣相鉴别。
[参 考 文 献]
[1]廖元兴.现代性病临床诊断彩色图谱[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7.137-150.
[中图分类号] R 75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89(2002)01-0357-1A
[收稿日期]2001209204 [修回日期]2002201229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乐山
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