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观点
在建筑层面昆明的文化渐被边缘化
谈及昆明的发展,原省规划院院长顾奇伟认为,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产业,也要有文化,而昆明的发展,从建筑层面来看,文化已渐渐被边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设施不宜往城外迁。

城变节点
上世纪50年代起,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1999年,世博会召开,昆明从此迎来大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
金马碧鸡坊旧貌。

重建后的金马碧鸡坊色彩鲜艳,是钢筋水泥之躯。

文庙里的很多古建筑都已无存。

城市有五脉,即商脉、文脉、武脉、政脉、农脉,其中的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

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亦是一座城市的魂,如今又被解读为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

而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脉内伤已很严重。

>文脉的表现有很多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是承载文脉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

昆明的文脉在近现代弱化消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后的约20年间和改革开放后。

50年代
明代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上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

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

80年代
古城格局不再城市改造起步
一晃到80年代,昆明进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之列。

在经过数十年改造后,原来的古城格局还依稀存在,整个城市版图仍是以近日公园为圆心、五华山向正义路以下延伸的一根中轴线平分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两城区,周边大都为农田。

当时,面临激增的人口,城市与人口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改造始自大观片区,之后是长春路片区,再到金碧路片区。

昆明城市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就停不下来了。

90年代
“万国建筑博物馆”渐行渐远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阶段,随着武成路、金碧路、长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许多凝聚着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老宅消失。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昆明还是在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掩映下的一座古城,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走马转角楼”,北方的四合院、粤式的滴水檐楼,也有苏式的红砖或青砖群楼和欧美风格的精美别墅。

这些老宅都典雅、简约、实用,用“万国建筑博物馆”来形容昆明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辉煌渐行渐远,昆明市区有些街区整个地消失了,比如大德寺附近的小绿水河,原本是建筑颇有特色的小街巷,现已彻底消失,变成新建的楼房。

有些老宅和老街虽然得以留存,但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导致部分老街区和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街区建筑风格迥异、格格不入,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非常大的破坏。

对于拆除这些老街,市民反应不一。

对于一些代表性街区的消逝,不少市民有着很矛盾的看法。

比如武成路,一方面这条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拉通后成了城市中心部位的一条大街,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消逝也连带改变了不少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甚至邻里间的相处方式都改变了。

新世纪
城市扩张迅猛文脉日渐迷失
1999年世博会后,昆明迎来了大发展。

虽然有总体规划的引导,但由于城市规模空前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失控,城市中心区与各片区由此前放射组团的田园形式逐渐转为“中心摊大饼”形态。

为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数古老的特色建筑被形式单一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取代。

昆明一批人文特色景观在发展中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忽略。

随着旧城区开始成片大规模改造,传统商业文化街道迅速消失。

如今的昆明,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区已不完整,只余下若干零星地段。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中,城市独有的历史文脉却渐渐迷失。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城市扩张之迅速超乎大多数昆明人的想象,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游客进入昆明,一片千城一面的风景,一股浓重的商业气息,很难感受到古滇文化的气息。

有观点认为,云南被称为旅游大省,但是来云南的游客只把省会昆明视为落脚点,而不是主要旅游目的地,也与这里的文化特色薄弱有关。

早在1982年,昆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这数十年间,昆明很多具有人文气息与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被陆续拆除。

拆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一方面是因为主导者对文化传承认识的缺乏与不屑。

金马碧鸡坊、近日楼等很多具有地标价值抑或具有文明象征的建筑在被拆毁之后又被重建,但新建的建筑虽有鲜艳的色彩,却是水泥钢筋之躯,原有的风格与质感已然难以复现。

焦点
古城墙厄运:从4650米到50米
明、清两代,昆明城内的建设有一定规划,城市功能区分较为明显。

清朝,昆明城墙先后修葺过23次,城内外街道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扩建。

城中多官府衙门,人少地阔,青山绿水,南城门外则商贾云集,商铺与民房鳞次栉比,十分热闹。

上世纪初,昆明城整体还保留着明、清两朝留下来的面貌。

据记载,昆明城城墙被拆除前为九里三分长,换算出来约为4650米。

城墙共开六道城门,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局部拆除昆明的明城墙。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

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

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昆明的明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
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

4650米的明代城墙如今只剩下50米,残存于圆通公园东北角。

对于昆明城墙的拆除,当时并非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正如北京古建筑拆除时梁思成上书反对未被采纳一样,昆明城墙也未能因为极少数人的反对而避免毁灭的厄运。

备忘录
那些古老地标的改头换面
金马碧鸡坊:拆后重建
金马、碧鸡两个牌坊始建于明代,最初位于老昆明城中轴线的南端,两坊相隔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呈“品”字形。

历史上,牌坊屡在战火中焚毁,又多次重建。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城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地标,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被拆。

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市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目前位于金碧路和正义路交叉口附近。

近日楼:迁址重建
近日楼建于元代,最初名为丽正门,位于老昆明城南北中轴线上,为昆明的南大门。

清朝改名为近日楼,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同金马碧鸡坊一样是老昆明城的象征和骄傲,这一片区曾是昆明的商业中心和大批货物的集散地。

1955年3月,因拓建横贯市中心东西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

到了2002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在东、西寺塔之间重建近日楼,建成恢复“老昆明”风貌的步行街。

重建的近日楼离原址南移了近900米。

状元楼:仅余拱形桥孔
据记载,昆明老城东南郊(今为拓东路)早前有一座桂林桥,横跨金汁河。

康熙年间,为祝愿地方多出人才,在此建造了一座“魁星阁”,后因岁月沧桑和战火,魁星阁存在100多年后消失。

光绪年间,重建此处,改阁为楼。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科考,石屏人袁嘉谷殿试得魁,时任盐道的钱登熙亲题“大魁天下”悬于聚奎楼头,自此,人们称此楼为“状元楼”。

1953年,为拓宽拓东路,状元楼被拆除,但地名沿用下来。

桂林桥虽留存至今,但由于多次改造路面,桥身已完全掩入路面之下,仅可认出一拱形桥孔了。

文庙:或拆或改建古味大减
文庙坐落于五华山右,始建于元代,是云南第一座孔庙,文化气息浓重。

康熙年间重建,具有典型的园林式建筑风格。

20世纪50年代,文庙先后成为市群众艺术馆、市大众游艺园馆址,现为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

由于历史原因,文庙中的其他建筑或拆除或改建,已无早年模样,除棂星门、泮池上的壁水桥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楼外,其他建筑包括碑刻、楹联、匾额均已无存。

昆明老街:商楼挤走原汁原味
“昆明老街”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

百年前,这里是昆明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昆明古城千年文明的象征,“昆明老街”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昆明城市名片之一,但现在走在昆明老街上,能看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已渐渐消失,除了具有中式建筑符号的商业建筑,就是残破的楼层,原汁原味的昆明味已气息奄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