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简介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在万顷波涛即将入海之际,她放缓匆匆东行的脚步,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泰州。
有着“祥泰之州”美誉的泰州,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置史。
江淮海三水在此交会,气势磅礴,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
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一)基本情况泰州市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
东邻南通,北接盐城,西连扬州,南与镇江、常州、无锡隔江相望。
泰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4.7度;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南高北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通江达海,是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泰州市;现辖兴化、靖江、泰兴、姜堰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
2010年底,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4.65万;泰州市区处于市域西南,行政面积63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2.72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州地处沿海和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
2100多年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泰州越发显得清新脱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二)历史沿革1、建制沿革夏周至战国时期,淮夷散居滨海临江地带,多从事渔猎,其时泰州称海阳(面海朝阳),为滨海重镇。
其地历属吴、越、楚等国,楚时为海阳邑地。
秦,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海陵郡,辖建陵等5县。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
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县。
海陵郡属南兖州。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海陵郡属南兖州,辖海陵等7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郡废。
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
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
海陵县属吴州。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
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并入海陵县。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
宁海县并入海陵县。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吴杨,海陵县属江都府。
武义二年(公元920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
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设置泰州。
划海陵南境5乡设泰兴县。
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县。
后周,泰州升为团练州,属扬州。
辖海陵等5县。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
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县。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县。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县。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县。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
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辖海陵、如皋2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公元1182年)属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184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
泰州辖海陵、如皋2县。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海陵县并入泰州。
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划泰州东北境设东台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泰州改称泰县。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泰县属淮扬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江苏省设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泰县改属江都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泰县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十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
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一月泰县全境解放。
又,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二月至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一月,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
同年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县。
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
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
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
同年10月7日,市县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
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
目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
2、城市发展沿革泰州城市起源于粮盐生产和交易。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
刘濞于海陵浚河,沟通广陵与东海海口,称为吴王沟,当地人称古运盐河。
作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和泰州城市的母亲河,现遗迹犹存。
当年在海陵煮海为盐,兴建太仓,粮食生产发达,史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
由于海陵为水陆要津,又是粮盐产地,汉代海陵县为大县,设县尉二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汉人南迁,梁、陈之际这里曾一度繁华,设海陵郡,并辖海陵等县。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中原、关中遭受战争破坏,而江淮一带却未受影响。
海陵在唐代修筑海堤,堤外煮盐,堤内兴农,唐骆宾王赞誉“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此时的海陵不仅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更成为淮南盐的主要产地。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盛,唐代佛教在海陵发展迅速,兴建了南山寺、北山寺、东山寺、西池寺、雨声寺等大量寺观。
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圆仁和尚乘十五次遣唐使船在海陵县掘港登陆。
武德年间,张买臣任吴州刺史,崇尚文治,创建州学,海陵文风日盛,人才辈出。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任西溪盐监,发现泰州的“捍海堰”年久失修,潮水涨溢淹没良田,于是上书陈词,争取到朝廷及泰州知州张纶的支持,重修了捍海堰,史称“范公堤”。
此后,滨海泻卤以成良田,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水不致伤稼。
北宋时,泰州有盐仓三所,中转规模居淮南之首,城中东西门大街集中了多家商号,形成长达五里的商业街。
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泰州海陵盐收入六七百万缗,超过唐大历时期全国盐赋总和。
宋时期,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著名教育家胡瑗出生于泰州,独创“苏湖教法”;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先后出任过泰州的盐监官,在此以文会友,相互唱和;以精忠报国而著名于世的岳飞,出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据此屯兵抗金;著名诗人陆游曾游迹过泰州,并为泰州首刹光孝寺撰写了《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样殿碑》碑文。
泰州现还有初建于宋的望海楼、文会堂、西山白云寺等遗迹。
南宋及元代,泰州多有战乱。
直到明朝立国之后,泰州经济开始复兴。
明太祖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苏州移民大批迁入泰州。
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泰州城居民已达24178户,122308人,商业、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泰州的再度繁荣。
明代泰州盐业的生产和流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明朝初期即在泰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3个分司,其中泰州分司所属10场的盐产量占两淮盐产量的半数左右。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疏浚济川河,由口岸抵州城南门,直达下河。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州城北门外的官运盐河入口处筑东西两坝,以防江水直冲下河,自此来往船只必须过坝。
古词喻“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
北门外居民渐多,商贾云集,商业中心逐渐沿坡子街北移。
明清五六百年间,泰州战乱甚少,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安徽、苏北及苏中其他城镇的客商不断涌入,刺激了泰州商业的发展,使泰州成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里下河地区通过稻河与草河深入市区,在沿河两岸形成交易市场,里下河地区的稻、麦经泰州销往苏南,苏南及外省的绸布、南货、茶叶等则经泰州转销周围城乡。
商业的极度繁荣,使坡子街集中了多家百年老店和商号,并进一步向北延伸至彩衣街,向南延伸至城内大林桥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