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1.激发电位:原子将原子中的一个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2.共振线:是指处在基态的原子吸收某些具有特定频率的入射光。

这些荧光谱线中波长最长的一个称为共振线。

3.声色团: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及其相关的化学键。

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能够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800nm)产生吸收,且吸收系数较大,这种吸收具有波长选择性,吸收某种波长(颜色)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颜色)的光,从而使物质显现颜色,所以称为生色团,又称发色团
4.助色团:本身在200 nm以上不产生吸收,但其存在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改变分子的吸收位置和增加吸收强度)的一类基团。

5.液接电位:在两种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溶液接触界面上,由于溶液中正负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迁移率不相等,破坏界面上的电荷平衡,形成双电层,产生一个电位差。

二简答题:
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2> (1)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供吸收测定使用。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使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3)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从而获得原子吸收所需的尖锐共振线。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射出的光讯号转变成电信号后进行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光源有什么要求?
对光源有下述要求:
(1)能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待测元素共振线,以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

(2)能辐射锐线光谱,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要窄得多,以保证峰值吸收测量的准确性。

(3)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

2:荧光与磷光的定义
1>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2>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通常具有和基态不同的自旋多重度),然后缓慢地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

当入射光停止后,发光现象持续存在。

发出磷光的退激发过程是被量子力学的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此这个过程很缓慢。

所谓的"在黑暗中发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3:库伦分析基本依据:法拉第电解定律:m=MQ/nF
4:内标元素与内标线选择原则
(l)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在分析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应极微或不存在。

(2)被测元素和内标元素的蒸发性质应相近。

(3)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等的谱线称为“均称线对”。

(4)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及强度应接近。

(5)分析线和内标线应无自吸或自吸极小,并且不受其他元素的干扰。

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完全合乎以上要求的分析线对是不容易的,只能大致符合以上要求。

因此,采用内标法进行光谱定量分析时也应严格控制光谱分析的条件。

(p53页有5点)5: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线光谱图上出现的基顿吸收带数目小的理论原因1红外非活性振动 2简并3仪器分辨率不高(110页详细)
四;填空题
1:电流效率: 1按化学计量进行 2无副反应电流效率100%
2;指示终点方法:双铂电极定流法电位法化学指示剂法
3:伊尔科维奇方程:id=kc(i上面有一横杠)
4: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
5:红外光谱法对式样要求:纯度应>98%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6:谱线变宽的原因:自然变宽多谱线变宽碰撞变宽
7:紫外吸收光谱定义:紫外吸收光谱和可见吸收光谱都属于分子光谱,它们都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8电位滴定发确定终点的方法:E-V曲线法((ΔE)/(ΔV))-V 曲线法二阶微商法
9;分离性能优化:提高柱效调节控制容量因子k”提高选择因子
五:选择
钠差酸差极化和非极化电极所画的公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