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
授课内容:功
授课班级:九(3)班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5日
教学反思:“
功”是本章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本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故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所以我选择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课题引入上,利用多媒体从实例入手,引出功的概念。
2利用“想想议议”思考“是否做功”的图片,理解功的概念。
3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关于公式W=F·S的理解。
要正确计算功的大小,首先应明确力是否做功。
公式中F、S即为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初学功的知识时,教师通过多举例让学生分析、对比和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物理过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和日常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实例或补充事例,如:叉车举起货物、直升机救助遇险人员、推而不动、搬而不起等让学生分析是否有力在做功?更可让学生自举事例自主辨析,从而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公式中S表示受力物体沿该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有时跟物体实际移动距离不一致,可举例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知识的获取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完善和重组。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知
识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情绪和浓厚的探究,尽可能为课堂教学增强活力。
在例题的设计上,既温故又知新,既考虑到问题的完整性和思维的多样性,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1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口误和重复。
2正堂课的容量太大,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3“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练习应该前置,那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功的计算”部分应该让学生当堂亲自上讲台板书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理化生组***
201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