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手段】1.朗读教学法2.研讨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背影》、Flash配乐朗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检测字词迂(yū)腐颓(tuí)唐琐屑(suǒ) 晶莹(yíng)差(chāi)使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游逛(guàng) 栅(zhà)栏举著(zhù)踌躇(chóu chú)交卸(xiè)奔丧(sāng)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中学课本节选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笔法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3.作品简介《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二、导入课文: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萨克斯管)三、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描绘背影第一层:(2、3)交代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送行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买橘告别(细致入微)-----细写背影。
第三部分(7):再现“背影”------思念。
2.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背影》作者通过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四、感悟“背影”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如:《回忆我的父亲》)效果会怎样?明确: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生活的暗示,独特发现,使作者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背影”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果换成《回忆我的父亲》就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平庸无味了。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四次提到的“背影”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文中哪一次“背影”是写作的重点?明确:第一次:文章第1段。
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本文写作重点。
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父子分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3.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明确: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
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4.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明确: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
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四、质疑探究1.精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慢慢动作探、攀、缩、微倾年龄老年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①父亲这样的穿着打扮在文章中有何作用?明确: A.可以看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
B.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C.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②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些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习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明确:“攀”字表明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向上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令人揪心。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让儿子心情紧绷。
“倾”字生动形象的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③对父亲来说爬过月台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儿,父亲却“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什么?明确: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2.文章中父亲的语言很简短、平淡,请画出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确:从表面上看父亲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展现出一位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明确: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
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
让读者看到一位慈父对儿子周到、细心的照顾。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分别在即,今后天各一方,信可以减轻父亲对儿子的思念!第一句话表现出父亲对于儿子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事事为儿子着想。
依依惜别,十分留恋,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
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
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小结: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4.文中第五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含义?明确: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感情是层层推进的!5.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6.谈谈你对“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一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明确:“说定”不送,但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用词朴实、自然,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当先。
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了,他们日渐增多的白发,加深的皱纹,弯曲的脊背……,他们没有怨言,我们作为子女能无动于衷吗?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体谅父母,争做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