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背影试讲教案【篇一:《背影》优秀教案】《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明确:两年前的冬天背景: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望背影---------望父买橘别背影---------父子分别念背影---------别后怀念五、合作探究,升华主旨小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大意。
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思望别念背影朱自清【篇二: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模板】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ht5ss〗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ht5ss〗(一)引入新课2、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
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 写作背景。
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篇三: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背影》教案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申秀平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明确:两年前的冬天背景: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望背影---------望父买橘别背影---------父子分别念背影---------别后怀念五、赏析课文,领悟深情1、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明确:作者着重刻画的是“望背影”。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
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
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小结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思望别念《背影》教案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申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