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人版-语文-高一-《劝学》教学设计 (7)

鲁人版-语文-高一-《劝学》教学设计 (7)

《劝学》教学设计
许媛
教材分析: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中用大量设喻论证的方法,在其它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而学生理解大量比喻句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的。

因此,学习论证方法将是本课的重点。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归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时光易逝,抓紧学习)先秦思想家荀子也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那他又是怎样“劝学”的呢?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劝学)
二、解题
三、《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
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目的是论证哪个分论点的?
分别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蓝———青(胜于)
水——冰(寒于)
直木——轮(煣)
木——直(绳)
金——利(砺)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三)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论证。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四)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自读第四自然段,概括本段思想内容。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生帮老师补充板书:
积累——不积(贵在积累)
骐骥——驽马(贵在坚持)
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蚓————蟹(贵在专心)
(1)通过补充板书同学们发现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
四、合作探究: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讨论)
预设答案:1、学习知识2、学习做人 3、学习生活技能4、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师明确: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人向善,是一个人成为君子,即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

所以,他认为学习的对象是品德修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立德才能立人,尚德才能治国。

古代先贤的声音引领我们求善求美。

五、课堂小练:
设喻论证虽然有它的缺陷,但毕竟会让我们的文章生动、灵活起来,这个委婉的说理方法比讲大道理更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我们请同学们也学习使用这种论证方法,适当的使用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1、生作文举例:
《捧在手心里的爱》:院子里练不出千里马,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

雄鹰的梦想是湛蓝的天空,而不是温暖的巢。

……请断开你们手中的风筝线,让我们去自由地飞翔吧!
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山东的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

示例: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也应明白,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也应明白,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也应明白,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 2005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 你我共辉煌》
2、学生写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或“学习要勤奋”),比喻要恰当。

六、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有关学习名言警句:
如: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B.最无益只恐怕一日曝十日寒,贵有恒又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毛泽东)
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
课堂小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七、板书设计:
知明而行无过
蓝———青(胜于)
水——冰(寒于)提高自己
直木——轮(煣)设喻论证
木——直(绳)改变自己
金——利(砺)
善假于物也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形象生动
顺风而呼————闻者彰弥补不足
假舆马者————致千里深入浅出
假舟楫者————绝江河
增强说服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不积(贵在积累)
骐骥——驽马(贵在坚持对比论证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蟹(贵在专一)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