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Vol.15No.22014年4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Apr.2014[收稿日期]2014-01-17[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子课题“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依赖研究”(LNCJ14115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教学型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JG12DB346)[作者简介]申天恩(1979—),男,河北藁城人,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国外攻读第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从审核评估视角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申天恩1,2(1.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美国康涅狄格州; 2.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00623)[摘要]从历史视角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直至通识为基础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线性发展过程。
试图从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面对社会需求的“工具人”以及学生需要的“全人”两难选择,应建构“学习人”的培育理念。
通过选取样本分析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重置以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重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图分类号]G 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14)02-0073-06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2013年[10]号),并将于2014年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应当说审核评估是继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之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为对象的评估活动。
这种内涵建设在教高2013[10]号文件中用“四个度”进行了概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的“四个度”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指向培养目标实现状况与培养效果实现状况两个维度,其建构的逻辑前提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自我定位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可视表现,是教书育人职能展示的主要载体。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关涉到国家知识政策的具体落实,关联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逻辑建构,关系到人才培养类型的基本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生成是一个复杂问题,其中牵涉国家政策、高校定位、社会需求及学生需要等诸多因素。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知识政策解读:一个历史学角度考察实践证明,中国高校人才目标的生成与国家知识政策紧密相关,一时期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该时期国家对人才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具体需求。
梳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对于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实质上就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史,即1900-1911年清政府主导的通才培养;1912年-1948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倡导的通专别类、各校分置培养;1949年至今,中国政府所探索的通才基础之上的专才教育培养。
(一)1900-1911年,清政府主导的通才培养考量到1900年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在本民族儒学传统的大背景下,在尚未明晰西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本质情况基础上,培养“完人”的目标成为无可置疑的唯一标准。
无论是《钦定学堂章程》拟或《奏定大学章程》均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标。
前者制定于1903年,致力于培养发明新理,著有成绩,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之人才;后者颁布于1904年,其第一节开门见山指出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集美大学学报第15卷(二)1912年-1948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通才与专才分门别类,由不同学校分置培养。
北洋政府1912年《大学令》、1917年《修正大学令》、1924年《国立大学校条例》均确立了培养硕学闳材为主要目标。
这种通才培养可由1914年《北京清华学校近章》为佐证,其学校章程第三条规定该校以培植全才为宗旨。
同年,又颁布了《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在该知识政策牵引下,各专门学校以行业类型为区分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如,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大纲》所确立的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以及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大纲》明确以造就师范大学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
(三)1949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崭新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可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
二是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的高等教育。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逐步探索中的高等教育。
第一个阶段确立了新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基调,如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倡导高校应“在全面普及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专门的高等教育。
”第二个阶段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止期①。
该阶段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被调整为一个完全政治性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功能和阶级属性[1]。
第三个阶段系人才培养的探索、明晰及确定阶段。
1978年《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修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确立的普通劳动者的人才培养面向,回转到专门人才轨道上。
十年后即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实现质性发展的是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将人才培养规格作为正式知识政策文件进行予以确立。
此后,各类各型高等学府均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或各属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文件表述予以承继。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经历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分立———通识知识基础知识上的专才教育三个阶段。
地方普通高校从其建校时间来看普遍成立于建国前后,受国家知识政策变迁影响,培养具有广泛通识知识基础上的专门人才成为共识。
学界普遍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按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程度标准进行划分。
前者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后者则面向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之所以进行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不同选择,其制约因素还需考量高校定位的差异度。
二高校定位理论视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一个比较的视角潘懋元先生[2]将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学术型大学,该类大学人才培养特征是培养学术人才,学生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基本理论为主,重在研究高深学问。
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该类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以学习各行业专门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三是职业技术高校,该类院校主要培养不同层次集中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生重点学习各行业职业技能。
在上述三种分类中,学术型大学包括“985工程”大学以及部分“211工程”大学;应用型高校作为现阶段最为庞杂的院校群集中了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院校、地方高等院校、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指向为我国现设的高等职业学院。
根椐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为“高等专科学校”。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确立本校办学定位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需要结合两方面因素进行衡量,一是该校在同类高等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二是学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战略所承担的任务。
以第一47①所谓中止期,是笔者所引用的程序法上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
在诉讼法中,诉讼时效的中止是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为发生了法定事由,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法定事由消除之后,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进行的特殊状况。
文革十年,我国社会发展在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陷于停顿已被历史盖棺论定。
第2期申天恩:从审核评估视角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个影响因素而言,地方普通高等院校隶属各省,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潘懋元先生分类体系中归属于第二种类型即应用型。
就第二个影响因素而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实用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更为清晰界定高等院校定位与培养人才之间关联性,笔者借鉴国际教育标准予以说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教育标准进行了两个版本的修订,以高等教育作为特定研究对象而言,1997年的版本将专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划分为第“5”个层次,同时解构为“5A ”和“5B ”两种类型。
后者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应高职院校。
而前者又有两个子类型的划分,第一种子类型是按学科分设专业,目的是为研究做准备,相当于我国学术型大学。
第二种子类型以行业为标分设专业,强化应用性能力,相当于我国应用型大学。
2011年版本则更将高等教育进行细化,将高职学生培养定位在第“5”个层次,本科生或同等学历人才培养定位为第“6”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在第“7”个层次,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于第“8”个层次。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标准———高等教育部分之分类结构可由如图1示:图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三级教育示意图从上述分析两方面因素特征以及对比借鉴国际教育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指向为应用型。
问题是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到底依存于学科的哪一个层面?如果说学术型高校致力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的研究,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型高校致力于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居间的应用型高校则以培养工程型或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面向。
学理上对于三种不同类型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定位较多考量了实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是作为培养对象和客体的大学生本身诉求应当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反映?三社会需求抑或学生需要:一个两难理念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受两个因素制约,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地方高等院校内在以自身办学条件的约束,为寻求财政支持立足本身定位为区域培养适需人才。
第二,大学生就业业已成为社会问题,如何使学生充分就业业已成为社会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进一步考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在进入到教育大众化阶段,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越发突出,地方高等院校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自身职能的重要体现。
由是,高等教育人才越发作为高校“产品”出现,这种“产品”畅销与否关键在于是否与社会需求相挂钩。
这种挂钩机制使得面向市场生产统一“产品”的高校越来越受到质疑或批评。
其中,一个有效的观点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愈发向工具人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