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人生旅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我始终对书和书香保持着绵绵不尽的情感。
喜欢书的丰富精彩,更喜欢书香的馥郁悠远。
夜阑人静,一卷在手常常会让我思绪万千,兴趣昂然。
漫游在书里我会忘记生活中所以的痛苦和忧烦,陶醉在书香里我会抛开世俗所以的困扰和牵绊。
我会飞入一个海市蜃楼,我会走进一片世外桃源。
透过那浓郁的书香,穿越时间的隧道,让我感受书中的金戈铁马、弥漫硝烟,让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我会在书中再觅得一颗童心,我也会在书香墨趣中变得理性而老成。
以书为友,书香相伴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轻轻打开那或微黄或簇新的书页,智慧的灵光将我的眼睛映得明亮而炯然。
打开书,任思绪在书中天马行空,置身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感受书香弥漫沁入心脾,参悟蕴涵芬芳的大智大勇;轻轻掩卷,闭目静思,触景生情,松弛紧绷的心弦,冷却燥热的心绪,冷眼看大千世界百态人生,生活中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全了然心中。
在朋友眼中,天马行空总该有些为所欲为的桀骜不驯,也许是终日生活于井底,心灵深身一直缠绕着挥之不去的自卑的阴影。
小时候从来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家里来了客人总是躲起来。
无论什么样的山芋,总是先让妹妹咬一口,我吃剩下的蒂巴。
衣服呢,总穿哥们穿小了的。
书包背哥哥背旧了的。
在儿时的记忆里,豆大的字识不了半箩筐的母亲不仅给了我血肉之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同时也以她独有的方式的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母亲的肚子里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我总是扯着妈妈的衣襟让她讲故事给我听。
因此我的身边总也跟着群跟我同龄的故事迷。
听说母亲讲述了《狼和小羊》的故事,我恨透了那只蛮横无理的大灰狼。
听着母亲讲述的《门栓·门钮·笤帚疙瘩》的故事,我操起菜刀要去劈死那大灰狼。
到了入学的年龄,母亲告诉我,进了书房门,不仅可以读故事,而且可以写故事。
当我写的第一篇拥军的故事《一篮花生表心意》被登在村里的黑板上时,听着村里叔叔大伯们的赞叹,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爱上了写作,并做上了甜甜的玫瑰色的文学梦。
尽管我至今并未成家,也没扬名,我不能不承认,是母亲的故事把我引入了书海,引向了文学的殿堂。
八岁那年怀着梦想和期望我走进了学堂。
从那一天起,我爱上了语文,特别爱上了作文。
因为我立志要用自己的手写出我心中的故事。
二年级时一篇《一篮花生表心意》的拥军作文被老师登在了村里的黑板报上。
这也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听着父老乡亲对我作文的啧啧赞叹,我心里就像打翻了的蜜罐子,从里往外甜。
从那儿以后,我写作的兴趣被老师一下子激发了起来,我的作文每天都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传诵。
从初中到高中,我向来是班里的作文高手。
然而冲击高考,因为偏科,我却是屡败屡战,连续五次冲击,都是让我名落孙山。
老妈的一句“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走向也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不知道什么原因,村支书对我格外垂青,刚回乡,就让我当上了村妇女主任,并且分管村里的青年团工作。
做着手头的工作,我并没有放弃的我的梦想。
当了两年半的妇女主任,我参加了王蒙老师主持的首届文学函授培训,老师对我习作语文功底的肯定也让我的文学梦做得更美也更远。
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著书立说,能成名成家。
那段时间我还自学完了高中课程的英语。
一度还被公社团委树为全镇自学标兵。
85年5月份我背着家里的人我偷偷参加了代课教师。
其实我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能考上,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应试只是想检测一下我的学业这段时间里是没否被荒废。
结果却糊里糊涂地当上了代课教师。
再后来由代课转为民办,95年又考上了民师师专。
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脱产进修。
这也决定了我终生为师的命运。
从教的二十多年来,我一致对书情有独钟。
我爱它的淡淡墨香,也爱每次捧起它时那欣然、恬淡而安适的心境。
一杯白开水,卧坐沙发中,捧起一本好书,携一颗闲适的心在那字里行间漫漫而游迤逦而行,静静地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漫步其中,欣赏妙不可言的美景,任自己感情的潮水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汹涌澎湃,感受文学之瑰丽,体味人生之真谛。
生活的砺炼让我慢慢地剥开自己心灵的硬壳,书香提升了我的品位。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当我走进了书中那一幕幕场景,感念着作者一个个思想的火花,也开启了我智慧的门扉,点亮我的心灯,照亮我人生前行的路。
爱上读书,并非是一时的冲动,也并非想与人高谈阔论;是上苍的一种恩赐,是自己的一份执著,是对思想的一种净化!在书中漫步,我们感受的是智慧的光芒,沐浴的是温馨的宁静,体验的是幸福的释放,品味的是激情的舞动……书香是一种暗香,是一缕幽香,是一瓣馨香。
有书香相伴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沁心的舒爽,醉魂的氤氲;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陶醉,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自失。
书香能让你精神得到慰籍,快乐得到升华;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得到宁静,使你疲惫的心得到憩息。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书香也让我的精神一天天愉悦,气质也是一天天高雅。
书让我阅尽了人世间的万千气象,也让我领悟到了人世间的万种风情。
书能让我心胸变得豁达,脑瓜变得聪明,书香增添了我的魅力,也澎湃了我的激情。
书香也一次次地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
忘不了去年那个心雨扉扉的十月,百无聊赖时当我一步步走近了于丹,走进了她的心灵鸡汤,我才走出了人生的雨季,揩洗净了我的心空。
开卷有益,读教相长说句实心话,走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茫茫书海,我们在眼花缭乱的同时真的也有些无奈,因为书太多,难选择。
网上曾不止一次的跟朋友谈论过这方面的苦恼与困惑。
一位研究国学的朋友曾经对我说,其实人一生书不必读得太多,能真正参悟透一二本书,就足以受用终生了。
他说他倾其一生都在研究孔子,研究《道德经》。
半部《论语》行天下。
开始听来,我并不以为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
读书不在于多,而贵于精。
读书人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领悟,大凡每一个人不可能将浩瀚海中的所有书都一一涉猎。
我们应该有舍有得,取其精髓而润泽充实自我。
从那时起,我的读书开始有所选择。
以名著为友,与经典相伴。
当我走进了一本好书,当任由思绪的野马在书海中自由驰骋,书中跳动着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丰满的有灵性的生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会真切地体会到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携心灵走进书中,仿佛让自己与书中的人物相对而坐,倾心长谈,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时候狭窄的心灵定会变得空旷,你闭塞的视野也变得开阔明朗起来。
我想只有读这样书,才会真正让我们的蒙垢心灵得以洗礼,使我们的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让我们的境界越来高远,视野越来越开阔,心态越来越阳光,心底越来越明净,思维越来越理性;让我们的生命气象得以改观,生命的宽度得以延展,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走近大家,丰盈心灵在我的读书成长史中,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一位大师。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遇上了他,才让真正理顺的读与教的关系,并逐渐领悟到了读教相长的涵义。
那是07年,到威海参加培训,有幸聆听到陶继新所做的《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的专题报告。
聆听着陶公的报告,让我走近了刘振东,让我感受到了,正是得益于“读书破万卷的刘教授因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而能够使他的课上起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让我懂得了,韩兴娥只所以能够敢在课改浪尖上弄大潮,也取决于她丰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语文功底。
一个教师的课堂改革固然需要一份敢拼敢闯的勇气和教育的睿智,但更需要一种文化的底气。
那一次在我们威海举行的诗意课堂研讨会让我有机会认识了一个诗意女孩苏静。
她的一鸣惊人,缘自她的博读和熟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极致便成诗。
当一个人拥有了诗心,自然也就拥有了诗情诗境,并且也让自己成了一个诗人。
有了诗意的老师,通过诗情诗境的熏染,当然也就有了诗意的学生。
用陶老师的话说“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熟读唐诗三本篇,不会做诗也会编。
苏静的成才之路也再一次证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就让我们不难想到苏静为什么“会把写当成幸福之旅,把教学也作为愉快之行。
”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给了她给了她智慧给了她灵性,给了她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写作的欲望与冲动。
读教相长,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真的进入了这上乘的读书境界,便日益形成我们丰厚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滋养一个人的灵性,成就一个人的教学风格。
我想当一个人真正的忘情的进入了读教合一的境界,你想不进步都不可能。
正如陶继新老师所说,读书是教师生存之必需。
一如人们吃饭、休息一样,不可或缺。
当一个人真正地融情于书,会真真正正地觉得书是营养品,滋养自己的精神;书,是百草园,陶冶自己的性情;书,是智慧岛,放飞自己的梦想……读书,使燥动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萎靡的心变得灵动;读书,使贫瘠的心变得丰盈。
当我真正的走进了书中,把读书当做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通过读书,我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充盈自己的心灵,抱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去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迎对二十一世纪的新挑战,才能教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以致用,读教相长学以致用。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实际应用。
而语文积累是实际应用的前提,没有积累就没了应用。
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文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语文老师更需要注意随时为自己补血充电,不断丰厚自己的底蕴,否则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时代的潮流所汰,在很难在讲台上运足底气站稳脚跟!在威海教育学会网站,我建起了自己的博园,开辟了自己的论坛,两年半以来,我留下了几十几万字的教育随笔。
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记得威海教育学会孙义君会长说过:近年来,你能如此执著,如此坚持,真的是不容易。
其实我倒没觉得,我认为这纯是习惯使然。
当它已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命的一部分时,它似乎就会与我的血脉相依,不离不弃。
学习也是如此,语文学习更应如此。
这么多年来,如果说写起文章我能得心应手,我认为完全得益于坚持积累,习惯积累。
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书到用时方恨少,劝君惜取读书时,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我喜欢与书相伴,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读书的内容要不断的丰满、不断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必读书、书必读!当我行路艰难时,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创新;而行路顺畅时,我仍时刻警醒自己:一个个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时时以书为友,与书相伴。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存的方式!开卷有益,怡心养性当揣着明媚的心境漫步书海,细细品味书香,听书中鸟儿浅吟咏浅唱,看蝴蝶翩翩起舞,任雪花嬉戏在你的面庞,采撷着大自然的珍奇,体味到了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