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本节课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应用也较为成功,除了上课课件本身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教材中以大量形象化的图片,这些图片也是来源于生活。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应用作准备
竞赛活动与过程
(5)
抢答
翻到地图册23页,这为何有的同一城市有两个不同的天气符号,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播报?
你能说出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大概时间吗?
明确一天中同一地点天气可能存在较大变化。
判断与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对最高温出现时间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
假如明天是双休日,你想到外地的亲戚家去玩,那你会不会关注当地的天气?
我们是怎么知道明天的天气的?能否和老师说一下,你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途径?
讨论后回答
电视、报刊、广播等,当然我们还可打电话查询,121
以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
今天通过考核,我们班也出现了许多合格的小小气象预报员,只要我们今后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说不定将来也会像象宋英杰、杨丹一样成为全国人民的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成为我们大家的骄傲。
想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板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底纹字为多媒体课件展示部份)
教师边讲边板区
1、天气概念
采用形象化的彩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城市的陌生和突破学生对云图所涉及天气状况的分析难点
一图解千文,图是地理学科的重点,是知识和能力培养点所在
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特点,形成准确表达的素养
课堂小结
联系刚才的央视预报和江西天气预报等,说说除了预报阴晴、雨雪、风向风力,气温外还会报什么?(提问与抢答)
比赛要求:要先举手。回答一个问题时,每组只能派一个代表来回答,且其他人不得在下面提示,如果他没答好,那么这一题就只能让其他小组来补充了。
怎么奖励:老师邀请胜出的小组选派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上来给大家播报,同时也给这两组一定的奖励
分组学习,推组长,明确竞赛规则。
组织竞赛,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
4、竞赛活动与过程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抢答:
什么是天气,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是多云,但能不能说今天的气候是多云,为什么?
讨论后抢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不能,气候指长期的。
初步了解天气的概念
竞赛活动与过程
(2)
2、抢答
下面是一则选自《江南晚报》2011年5月14日我们省会南昌市的天气预报
今明天气
以学生的精彩而准确的演练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及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多关注天气变化,收集一些谚语之类的知识,写写观察日记。
巩固复习本节知识要点,并进行积累。
课堂总结知识重点,课外延伸,让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学生竞赛后,听一听宋英杰的城市播报
(让说说自己和央视主持相比,有什么差距,比如声音要清晰响亮,普通话要准,语言表达要流畅,甚至想象一下神态是不是要太严肃)
本节课的高潮,学生的互动,综合知识的运用。采用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竞赛活动与过程
(7)读卫星云图,
辨析云图
城市天气之前,都会出现一张卫星云图,是由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经过处理而成的,作为一个合格的预报员,要能判断也图上某个区域最可能是什么天气。请大家看到这张来自中央气象局的的卫星云图,说一说:
小、中、大、暴雨,同是雨(雪)天,在符号表示上有什么区别?
辨析几种特殊的天气符号。
识记、在草稿纸上画符号,辨析与交流相似天气符号的不同。
每组选一个人上来以抽签写一个天气符号。(小组互考画出3个天气符号)
先形象化理解,然后再识记,要求学生认
真看图和联系生活,形成学习的良好方法与习惯
用形象化的彩色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记忆
今天和明天时有小雨,东南风,风力3~4级。今天最高气温24~25℃,明晨最低气温17~18℃。
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同组的可以讨论,这则天气预报里预报了天气的哪些内容。
观察,交流讨论,选派代表答题。(阴晴、降水,风向、风力,气温变化)
进一步的,从总体上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交流讨论:如防晒指数,穿衣指数),还有森林火险指数(湿度或干燥情况)、寒潮、台风等灾害天气的报道。
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辨析谚语并积累
除天气预报外,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得出了许多判断天气状况的谚语,如课文《看云识天气》中就有许多,你们还能记得吗?哪些组来说一下,一条1分,同时要求说出谚语代表的天气含义,说不出含义的也可每条得0.5分,其他书上或你在家里或路上听过家里人或村里人说过的都可以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
(4)
辨析风向和风级符号: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还是去向?<—东风—>西风
板书风杆和风尾,观察书上图回答,风杆中哪一头表示风向的?风尾表示的是什么怎么表示风力的,1条风尾表示2级风,8级以上怎么表示?
明确风向含义及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后,每小组派1个人上来抽写风力风向符号。
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暖场
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启示放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可见它与我们生活多么密切。
欣赏音乐
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3、组织竞赛
要想像央视的主持人宋英杰、杨丹那样,播好全国性的天气预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过硬的地理知识,还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央视的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
小组搜集与讨论后进行说谚语竞赛,并及时积累在笔记上。
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派代表上讲台表演
我们已从本班选出了两个优秀的气象工作组,老师邀请他们两组分别出一位气象小先生和一位气象小姐来为本班作精彩的表演,课后同学们可继续操练。
老师把这些气象符号赠送给这两个组。
“气象小先生”和“气象小姐”上台表演,其他同学欣赏并鼓掌。
合上书回答 蓝、绿、白这三种基本颜色在图中分别代表什么地理事物?
同样是白色,有的地方(如B点)淡些,有的地方(如A点)要白一些,天气状况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图中A点(首都北京)又是什么天气?
要求注意表达的准确
看书与读图,讨论后抢答。
明确: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降雨的可能性就大
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活动与过程
(3)
打开地图册23页,这是2004年6月8日的中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上有许多天气符号,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天气符号的含义,并记下来,这是当好天气预报员的前提。大家看到图册24页的天气符号,认真观察,边看边记,然后合上书举手回答:
晴、多云、阴这三种符号是如何表示的,其中多云与阴的符号含义有何不同?
基本信息
课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作者及工作单位
婺源县思口中学俞焱新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初一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鉴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在竞赛活动的每一步展开前,要对他们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帮他们扫清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