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时事素材

2017年时事素材

有人问:如何写出一片好议论性作文,我的建议是:让时事与作文相融合,关注时事,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入考虑问题。

时事可以是作文的一部分,但作文不能是素材的纯堆砌。

对材料的分析无疑比讲诉一个事实更重要,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但面对这种事我们该考虑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

以下的素材议论仅作参考,希望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议论方式
素材一: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评析: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

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

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

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

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

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

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哪些消息才是有效的?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

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我们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

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素材二: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
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

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

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撤稿消息发布前,中国科协立即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接触。

据了解,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

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陈仓作假。

评析: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论文作者、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都负有责任。

但公平地讲,我们不能因为其他问题就拒绝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涉事作者应该对此认真反思、承担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

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
有学术品格的问题,更有体制机制的背景。

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之下,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

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

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

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惩处不力,也表现在对造假帮凶——“第三方机构”的处理乏力上。

一些利欲熏心的国内外机构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代写论文交易市场庞大、“产值”高达10亿元。

对于这些帮忙造假的“第三方机构”,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处的恐怕只是极少数。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

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

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客观而言,扭曲的考评体系也是诱因之一。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

论文造假的危害不仅在于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不仅在于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垃圾论文成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侵蚀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可以说,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纵容造假就是损害科学的未来。

当前,我国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科研队伍日益庞大、对科研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正视问题、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真正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完全有能力涤荡浮躁之气、建设科技强国。

素材三:新考古
近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入选的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等十个项目,代表着中国考古取得的阶段性突破和进步。

评审之前,主办单位发起网上投票,让公众从50多项备选项目中选出最终入围的25项,吸引了上百万人参与。

这是前所未有的。

评析: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拓宽、公众知识更新和诉求的升级,加上学界有意的推动,考古发现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曹操墓、海昏侯墓等考古发掘,都得到了公众的实时关注,并引发了参观展览的热潮。

与之关联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大受欢迎,不仅包括《盗墓笔记》等虚构作品,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

然而,在公众考古学所引发的双向互动新气象背后,仍有一些隐忧。

一方面,公众对陵墓盗宝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与好奇,导致一些考古内容被过度诠释,丧失了学术上的严谨性,难以促进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一些严谨的考古新材料与新成果、科学的考古方式,又缺乏好的故事载体而难以为公众所认知。

我们从小就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句话,但也许并不知道这八个字代表着什么。

其实,它代表了农业的起源是五千年前史前世界交流的结果。

因为五谷中既包括中国培育的稻子,也包括了起源于西亚的小麦。

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

从这个意义上
讲,当下要唤醒的不只是对历史遗产的关注,还需要更多奇思妙想和严谨的考古学发生碰撞,为我们洞开几千年几万年难以想象的远景。

在一个信息互动程度空前频繁的时代,考古发现不能满足于被动呈现自己的美,还是应该以更贴近当代人审美和情趣的方式,找准和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

2016年获得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最佳实践奖”的虚拟考古体验馆,就提供了更多有趣的参与方式。

或走进三维动画窥探古墓丽影,或客串原始人钻木取火,还可参与文物复原等游戏。

而围绕此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也上线了相关APP,从中可以看到考古人员6年的考古调查,也可以参与游戏,搭上一艘大航船和新罗商人一起前往蓬莱国。

这都是很好的尝试。

考古发掘和研究,要顾及专业以外的人,这已经是国际公认的理念。

考古不仅仅是研究,还有保护、利用,而公众在后两个层面可以也正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