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心理学博士点介绍

2.心理学博士点介绍

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一、基本情况
本学科系浙江省属高校最早获批的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省重点学科和省一流学科(A 类),拥有全省唯一的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是唯一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资助的心理学科。

在教育部的近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1 名。

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目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4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二、学科特色优势
本学科特色优势: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动心理学的应用。

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近5 年共发表论文455 篇,其中SCI/SSCI 论文86 篇(SCI5 分以上或SSCI Q1 论文15 篇),CSSCI/CSCD 论文99 篇(《心理学报》8 篇)。

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推动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实践成果。

三、师资队伍
本学科的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本学位点现共有博士生导师10人。

导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国心理学会原会长和现任会长2人,浙江省“151”人才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6人。

四、招生方向
(一)教育心理学
本方向是教育学、心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方向,也是提升教育研究科学性的基础-应用并重的学科。

本方向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心理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实践行为分析、教师素养评价与教学学术发展等,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教师社会性发展,主要以教师共情为主题,致力于教师共情动机的激发、共情感知准确性水平提高与共情的精准表达等,旨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师教育认知神经科学方向为本学科新兴重点发展领域。

采用国际前沿的超扫描技术,使用fNIRS与EEG等技术手段,重点探查真实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为师范生的高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精准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础。

第三,学习心理与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方面,一直以元认知研究为特色,致力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交互学习、学习判断、学习困难等涉及个体认知过程的基本研究,旨在揭示影响个体学习的认知机制。

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社会性发展,重点关注学生运用行动研究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朋辈互助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与积极行为支持下的学生公民行为养成等。

(二)发展心理学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运用神经科学的手段研究认知功能发展的脑机制,具有发展和认知神经心理学交叉的鲜明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三个方
面:第一,儿童语言发展脑机制。

儿童语言发展致力于研究文字学习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特别是关注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知觉专家化发展,以及字词学习对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

拟培养能从事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心理学高级人才。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及脑机制。

包括特殊儿童(例如自闭症, 脆性X综合症)的感知觉障碍、认知与学习障碍、社会认知障碍等,以及相应的脑机制。

同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

第三,本方向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性激素对记忆、情绪、社会行为发育的调控作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早期环境因子如内分泌干扰物或早期应激对记忆、情绪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三)健康心理学
本方向致力于研究健康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

第一,致力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社会支持、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或脑机制等。

第二,青少年成瘾(网、酒、烟)的认知机制与干预和危机干预,其中网游成瘾的认知机制及干预策略为优势研究领域。

(四)社会心理学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侧面。

在第一个侧面,我们的研究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如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等;涉及人际互动过程的各种行为,如侵犯、说谎和助人等行为;从宏
观角度,探讨团体发生或变化的过程,如种族偏见、文化冲突和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等。

在第二个侧面,我们应用行为科学(如实验室实验、计算模型、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包括功能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和脑磁刺激等)手段,探索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目前主要关注社会行为、社会决策与社会情感的认知神经过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