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生产技术及设备培训课件

陶瓷生产技术及设备培训课件


3.3 可塑成型
二、滚压成型
1. 滚压成型特点
(1)模型和滚压头分别绕各自的轴线以速度 v1 和 v2 同向旋转。 (2)滚压头对泥料同时实现了“滚(碾)” 和 “压” 的作用,滚压 时坯料均匀展开,受力由小到大,缓和而均匀,成型坯体中残存 应力小,坯体组织结构均匀。
(3)滚压头与泥料的接 触面积大,压力也较大, 受压时间长,故成型坯体 的密度大、强度高,不易 变形。 (4)要求坯料含水率低些, 较高的屈服值σy和足够大的变形量εp,可塑性要好。 ● 热滚压概念——滚压头加热温度约 120℃.
.3 可塑成型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头 因此,倾角 α 要根据产品外形的大小、坯料性能、滚压头和主轴的 转速等因素确定。制品直径大时,倾角 α应适当大些,反之亦然。 深体制品成型时,甚至使倾角 α= 0 (如图c所示).
滚压成型的倾角 α一般取 15°~30°。
(c)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成型的工艺参数控制
车坯成型
湿式车坯:坯料含水率16~18%,成型坯体精度较差且易 变形,但刀具磨损小,无粉尘产生。
干式车坯:坯料含水率 6~11%,成型坯体精度高,但刀 具磨损大,粉尘大。
3.3 可塑成型
五、塑压成型
—— 系利用高强石膏模,采取强力压制的方法,迫使可塑泥料 在模具中产生变形、充填模腔、形成坯体的过程。适用于盘碟 及其他扁平广口形制品的成型。
3.3 可塑成型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头 滚压头的设计对滚压成型的操作和坯体成型质量至关重要。对滚压头 设计的要求包括:
(1)能形成制品所要求的形状和尺寸,成坯质量好。 (2)滚压时有利于泥料的铺展和余泥的排出。 (3)使用寿命长,有适当的表面硬度和粗糙度(有利于对泥料进 行有效的碾压)。 (4)制造、维修、调整、装卸方便。 (5)材料来源容易,价格便宜。
(3)主轴和滚压头的转速及其转速比的控制 主轴和滚压头的转速及其转速比对制品的成型质量和成型效率 影响极大。转速快,则产量高。但转速太快时会发生 “飞泥”、 甚至 “飞模” 现象。主轴转速一般在 300~800 r/min 之间。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成型的工艺参数控制 (3)主轴和滚压头的转速及其转速比的控制
干燥
粘接、打眼
一次修坯
3.4 注浆成型
一、 基本注浆方法
A. 模型处理 a. 模型烘干 通常情况下,石膏模的使用温度应保持在 25 ℃ 左右。夏季不可用太 热的模具,冬季应维持在 20 ℃ 以上。 模型烘干时,车间温度控制 28~35 ℃,相对湿度 50~70%。如设烘房, 其中温度 ≯60~65 ℃。 模型烘干时,要整套组装进行干燥,不可拆开单件干燥,以防变形。 另外要注意把模型底部垫平、放稳。
(1)对坯料性能的要求
● 滚压成型对泥料性能的总体要求是:可塑性好;屈服值σy高些, 最大变形量εp大些 ;含水率适当(一般控制为 19~26%)。
加工用于滚压成型的泥料,要充分考虑滚压成型的实际情况,即 阳模或阴模;冷模或热模,以及制品大小及转速等。各种滚压成 型情况对泥料性能的要求是不同的。
阳模滚压
b. 模型清理
c. 刷水。刷水之目的在于调整模型各部位的吃浆能力。模型各部位要求 的刷水轻重程度不一,由操作者根据模型的新旧、干湿程度来掌握。
一、 基本注浆方法
d. 组装。组装时要卡紧、扣牢、合严,垫平放稳。 B. 泥浆浇注前的处理 泥浆浇注前的处理包括搅拌、过筛、除铁、比重调整、真空脱气。
6--真空泵 7--模型组
3.3 可塑成型
六、注塑成型
—— 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成型,是一种移植于塑料工业中的成型 方法,用于成型各种形状复杂的工程陶瓷,其坯料主要由瘠性 物料和有机添加剂配制而成,其中添加剂包括粘结剂、增塑剂、 润滑剂等。
模具调整
注射成型
模具冷却
脱模取坯
3.3 可塑成型
六、注塑成型
●注塑成型工艺流程:
原料粉
● 轧膜成型适于轧制 1mm以下 的坯片,通常是 0.15mm左右, 最薄可达 0.05mm。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1. 雕塑 雕塑
一般雕塑 镂空雕塑 堆贴雕塑
● 镂空雕塑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1. 雕塑
● 堆贴雕塑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2. 盘筑(围筑)塑形
因偶然的外力作用产生变
形;后者可以保证泥料在
成型过程中变形虽大、但
A
又不易产生开裂。
o
3.3 可塑成型
一、旋压成型
—— 利用静止的样板刀和旋转的石膏模来完成的成型方法。
多余 坯料
● 样板刀之刀刃线由 制品坯体形状决定;刀 口一般要求 30°~40° 角;刀口不能是锋利尖 角,而应成宽为 1~2 mm 的平面。
第三章 成 型
3.1 器形的合理设计
陶瓷制品的器形设计讲究 “实用、美观、可加工、高生产效率” 的原则。
3.2 成型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一、成型方法的分类
1. 压制法成型
普通压制法成型 等静压法成型
半干压法:坯料含水率 8~15%
干压法:坯料含水率 3~7%
2. 可塑法成型:雕塑、拉坯、印坯、盘筑、旋坯、滚压、车坯、 挤出、注塑、轧膜法等。坯料含水率 18~26 %。
3.4 注浆成型
一、 基本注浆方法
C. 注浆过程操作
d. 坯体硬化
e. 脱模。对于实心注浆,应先拆模芯再拆外模。脱模动作要轻、要稳。
可塑性要好, 含水率较低, 且最大变形量 大些。
阴模滚压
与阳模滚压相比,可 塑性可差些,含水率 可高些,最大变形量 大些。
冷模滚压
含水率应低些 而可塑性要良 好。
热模滚压
对泥料的可塑 性和含水率要 求不严格。
大件制品成型时,泥料水分含量要低些;小件制品成型时,泥料水 分含量要高些。滚头转速高时,水分要低些;滚头转速低时,泥料 含水率可高些。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成型的工艺参数控制 (2)滚压过程控制
● 整个滚压成型过程很短,短则几秒钟,长则十几秒。但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操作要求各不相同:
a) 初始加压阶段:动作要轻,压泥速度要适当慢。 b) 压延阶段:动作要重且施压均匀。 c) 滚头抬离阶段:缓慢减轻滚压头所施压力,适时抬离坯体。
3.3 可塑成型
二、滚压成型
2. 滚压头 滚压头设计的关键参数是倾角 α,即滚压头中心线与模型中心线 (主轴中心线)之夹角。
α 小,则滚头直径和体积 就大(图 a),滚压时泥 料受压面积大、所受压力 大。但如 α 过小,会使滚 压时排泥困难,坯体干燥 时不易脱模。
α 大,则滚头直径和体积小(图 b),滚压时泥料所受压力较小, 但排泥容易。如 α 过大,则易造成坯体底部不平整、坯体致密度差 等缺陷。
围筑塑造是以泥条按照设想中的雕塑外形形体变化,一圈圈围着筑起造型。 传统工艺是多用此法做规则的器皿造型,称之为“泥条盘筑”。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2. 盘筑(围筑)塑形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3. 拉坯成型
拉坯成型法是在辘轳盘轮上,用手制作各种陶瓷器形的一种成型 方法。其主要工艺是将揉好的泥料放在辘轳盘托中间,当轮盘 快速转动时,双手按泥,轮盘上的泥料在离心力和人手的作用 而成圆柱体,然后依据所需的形态,制成坯胎器型。
3.3 可塑成型
一、旋压成型
● 旋压成型对坯料的要求是:含水率高 些且均匀,屈服值较低;坯料组成均匀、 结构一致,可塑性良好。
多余 坯料
● 工艺特点: (1)样板刀对坯料的正压力小,故生坯 致密度较低,强度较小,容易变形。 (2)模型转速决定于制品的形状和大小 尺寸。深腔、直径小的制品采取阴模成型 时,转速可高些;反之则应降低转速。
3.3 可塑成型
三、挤压(出)成型
挤出成型主要适用于管状、棒状、截面和中孔一致的制品的成型。 坯体外形由挤出机机嘴的内表面形状确定,坯体长度则根据尺寸 要求进行切割。
3.3 可塑成型
四、车坯成型
● 主要设备:立式或卧式车坯机;模具:金属车刀
车坯成型适合用来成型外形复杂的圆柱状制品,如各种瓷质绝 缘件。所采用的坯料为经真空练泥机挤出的塑性泥段。有湿式 车坯和干式车坯二种。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碗、罐、 坛子等,其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 转的纹路。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3. 拉坯成型
3.3 可塑成型
八、其他手工可塑成型方法 4.手捏成型
在手捏成型中,由于坯壁薄厚不易控制,一般仅限于小型工艺品。
3.4 注浆成型
一、 基本注浆方法
1. 空心注浆(单面吃浆)
特点:无模芯,单面吃浆,有余浆倒出。坯体外形决定于模型的工作面, 其壁厚取决于模型吃浆时间。适用于成型小型薄壁制品,如花瓶、杯子、 坩埚等。 对泥浆性能的要求:含水率适当高些。泥浆比重一般为 <1.80,有时也 有控制在 1.82~1.84 之间者(卫生瓷)。
3. 注浆法成型
常压注浆(石膏模) 中高压注浆(多孔树脂模) 坯料含水率 28~35% 流延法成型(金属模)
热压铸法注浆(金属模)
3.2 成型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二、成型方法的选择
● 成型方法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制品的外形、坯体的质量要求、 坯料的工艺性能、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选择成型方法时,要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
(1)产品的形状、大小、厚薄等。 (2)坯料的工艺性能。 (3)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求。 (4)成型设备要简单,劳动强度要小,劳动条件要好。 (5)技术指标要高,经济效益要好。
3.3 可塑成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