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文学和其他艺术)【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文学和其他艺术)【圣才出品】

第11章文学和其他艺术一、简答题1.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富于潜台词。

(1)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戏剧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在戏剧情节中矛盾无处不在,冲突的形式和表现是依靠人物的行动进行。

台词是人物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能够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否赋予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内涵,与是能否塑造好人物角色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必须做到台词的表达准确,理解深刻,使人物的台词真正被观众喜欢。

(2)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个性化指人物的对话、独白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台词的处理非常重要。

塑造人物的年龄职业、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语言处理,是直接关系到角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剧本中的人物语言,不是客观抽象或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富有多色彩个性化的。

所以,在处理台词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的动作性之外,人物语言还要注意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在舞台上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性格化的角色台词,满足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求。

(3)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潜台词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领神会的间接语言。

潜台词包含着橘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由有魔力的和别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

情感一旦贯穿到潜台词的整条线索中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有形体动作,而且也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潜台词存在于台词内部,存在于台词字里行间,作者没有写出来,但又最能表达人物语言的真实含义,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正含义。

2.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1)媒介及新媒介的概念媒介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

文学媒介是文学语言与意义得以传播的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

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是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的。

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视文学、音乐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则分别是以戏剧、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媒介传达的。

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后两种又被称为新媒介)等几个阶段。

(2)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媒介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也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

不同的媒介选择会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走向。

①印刷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印刷媒介作为传统媒介,一直以来是文学文本主要传播方式。

比如刘恒的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先后被三种不同的媒介文学、电影和电视传输,正是一个合适的例子。

小说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以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看似轻松实则凝重的笔调,叙述了北京胡同一个普通平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唤起读者对着普通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反思与同情冲动。

这是与小说的杂志媒介的特点紧密相连的。

这种文学杂志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能够耐心阅读和思考,透过语言而想象其传达的形象并品味其意义。

这一杂志的读者多是文化人,他们大体能够体会作者传达的“高雅文化”意义。

②电视、电影等大众网络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作为新媒介,电视、电影使得文学文本呈现新的意义走向。

比如当《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小说于1999和2000年先后被改变成电影《没事偷着乐》和同名电视连续剧时,就特别突出了:电子媒介所特有的表现上的视觉性;面向普通受众的内容上的通俗性;相应的明星效应等新特点。

这种影视改编的突出效果之一,就是着力渲染了张大民的平民生活的“幸福”感,极大地满足了主导文化所规定的表现普通群众幸福生活、适应人民娱乐愿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视听觉需要。

相比之下,杂志小说里原有的那份个体理性反思的沉重感和批判性意味,就轻易地被视听觉上的似乎实在的“幸福生活”幻觉给消解掉了。

总之,视觉时代的文学阅读由于新媒介的出现,文学以多种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加。

同时新媒介的运用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娱乐方式。

而文学文本的意义得多元化,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二、论述题1.莱辛的《汉堡剧评》对古典主义的反叛意义。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汉堡剧评》是莱辛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是作者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戏剧发展的科学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以“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精神全面批判古典主义的戏剧原则和实践,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莱辛《汉堡剧评》对古典主义的反叛意义主要有:(1)提出戏剧应着眼于自然和真实莱辛指出,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戏剧把人们从法国人自欺欺人的睡梦中唤醒了,大家终于体验到,戏剧还可以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乃依和拉辛的效果。

高乃依决非无瑕可击,莱辛以《罗多古娜》这个高乃依自己颇为欣赏的剧本为例,说明把一个嫉妒的女人、怨恨的妻子、凶狠的母亲克里奥帕特拉所犯的罪行,擅自改成是出于一种骄傲的统治欲,是多么不自然。

莱辛认为,女人不是因恋爱的嫉妒而是因统治野心而犯罪是有的,但却是反常的、例外的、矫揉造作的,戏剧不应以展览反常和例外为乐,而应着眼于自然和真实。

(2)主张平民化方法,将宫廷题材推向现实主义道路莱辛说:“帝王和英雄的名字能够使一部剧本显得壮丽和威风,却不能使它因此而更感动人。

那些处境和我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地打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如果说,我们同情国王,那是因为我们把他们作为人看待,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国王的关系。

他们的地位固然常常使他们的不幸显得重要些,但却不能使剧本因此而引起更多的兴趣。

虽然整个民族往往被牵涉到不幸中去,但我们的同情需要一个个别的对象,一个国家对我们的感性认识来说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

”莱辛这里表达了对古典主义者常常离不开的那些剧中人的宫廷身份的轻视,认为对戏剧来说只有与广大观众最相近的普通人的遭遇才能感动人。

莱辛没有一般地否定宫廷题材,没有绝对地反对帝王和英雄作为戏剧人物,而是主张用平民化的方法来处理这些。

这表明了莱辛要把宫廷题材推向现实主义道路上去的努力。

(3)对私人家庭生活题材创作的提倡在戏剧的题材样式上,莱辛反古典主义之道而行之,主张重点表现市民的私人家庭生活。

在狄德罗等人论述的基础上,莱辛进一步说明了在新的时代戏剧样式变化的必要性和自然趋向。

他说,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没有逃脱这种变化。

“喜剧提高了若干度,悲剧却降低了若干度。

就喜剧来说,人们想到对滑稽玩艺的喜笑和对可笑的罪行的讥嘲已经使人腻味了,倒不如让人轮换一下,在喜剧里也哭一哭,从宁静的道德行为里找到一种高尚的娱乐。

就悲剧来说,过去认为只有君主和上层人物才能引起我们的哀怜和恐惧,人们也觉得这不合理,所以要找出一些中产阶级的主角,让他们穿上悲剧角色的高底鞋,而在过去,唯一的目的是把这批人描绘得很可笑。

喜剧的变化造成提倡者所称的打动情感的喜剧,而反对者则把它称为啼哭的喜剧。

悲剧经过改革,成为市民的悲剧。

”当然,时代和历史对于戏剧发展的影响未必刻板地表现和停留在一种戏剧样式上。

后来莱辛也感受到市民戏剧在思想教益和社会改革运动中作用的局限,转而向往表现市民阶级中英雄人物的政治悲剧,希望在那里熔铸进更多的社会伦理思想,这种要求,是以市民戏剧反对古典戏剧的斗争的一个自然发展,也是对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新推动。

2.雅克•德里达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

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

”张炜说:“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将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终结是必然的。

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也同样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学和阅读。

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在比例和强度上和他们当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

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下文学发展的现状,你认为文学是否会走向终结?(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有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常为人提及。

有人说文学即将死去,有的说不然。

雅克·德里达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时代,由于新媒介对文学的冲击,文学将毫无疑问的走向末路。

而张炜则对此抱乐观态度,他认为文学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娱乐形式的冲击,然而千百年来,文学并未因此消亡,而是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人们所要探索的应该是文学在新的环境下的发展走向。

(1)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媒介的本来意思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媒介也称“传播媒介”,通常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

传播媒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四种形态。

文学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中的,媒介的不同也使各个时期的文学各有特点。

①口头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在口头文学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谚语歌谣等,口头媒介时期所存在的文学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