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支撑计算————————————————————————————————作者 :————————————————————————————————日期:对该工程进行全面的概况描述结构支撑系统计算及部分注意要点1、主梁为 350× 900、350× 700,次梁 250×6 00、250× 500;中空主梁 450×18 00,次梁 300×9 002、层高 :一层为 6.5m,四层为 7.0m,中空为 21.0m;3、跨度 :框架一层 10 .8m, 11.2m, 9.0m,中空为2 4.2m4、施工方法⑴、采用φ4 8 钢管满堂红顶架作为垂直支撑钢件。
⑵、框架梁底模采用 18㎜厚夹板板;梁侧模、楼板底模均采用 18mm厚夹板,支撑系统采用 80×10 0mm的木枋、顶托、ф48钢管。
⑶、大梁(截面450× 1800)支撑系统采用ф 48钢管沿梁横向@ 50 0-650 ㎜ ; 纵向 @80 0-1000 ㎜。
支托纵向采用 80×1 00×2000松木枋叠放交错搭接, 木枋必须居中,支托两边的空隙位置用相应木楔固定, 使叠木枋保证居中,横向木枋 80×100×2000mm@≦ 350。
楼板模板支撑体系采用ф 48 钢管 @900-1000 ㎜。
⑷、设ф48钢管纵横扫地杆一道(高出地面200 ㎜内 ) 。
同时纵横设置ф4 8 水平连结钢管@1 500;保证整体稳定。
⑸、纵横设剪刀撑Ф 48@6500以内 ;450 ×1800 ㎜主粱底两边均设置剪刀撑;1.5 米;4. 7米;10 .7 米; 16.7 米标高处设置水平剪刀撑Ф48@6500 以内 ;6;10.8; 15.6; 20.4 米标高利用周边混凝土框架梁作水平支撑固定满堂红顶架,5 ;1 0;15 ;20米标高利用混凝土柱作水平支撑固定满堂红顶架,保证整个支撑体系的稳定性⑹、梁高 900mm,设二道φ 12@50 0mm穿梁对拉螺栓 ( 梁底上 400㎜为第一道、梁底上 750- 800 ㎜为第二道)。
高跨梁 1800m m,设四道φ 14@50 0mm穿梁对拉螺栓(梁底上 300 ㎜为第一道、梁底上 750-800 ㎜为第二道,1200- 1300?mm第三道, 160 0-1700mm第四道),考虑梁内为工字钢结构,结合设计人员同意开孔。
(7 ) 为了施工安全 , 在 17.5 米高度处搭设密竹一层作安全防护和操作平台。
( 8) 、高支模施工过程检查严格按照《AQ2.10. 2.2 模板工程验收表》和扣件式钢管满堂红顶架的《JG J130-2001 》规范执行,具体如下 :1 、专项施工方案计算书是否结合实际情况;2、立柱、支架间距是否满足规范及方案要求; 3、水平柱、剪刀撑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4、作业环境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5、支架使用的各种周转材材质是否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5、参数信息:1) . 模板支架参数框架结构横向间距或排距 (m):1. 00; 纵距(m ): 1.2 0;步距 (m):1. 50;中空结构横向间距或排距 ( m ):0. 80;纵距 (m) :1.00; 步距 (m):1.50;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 (m):0. 10;框架结构 ( 按7.0m)模板支架搭设高度 (m):6.8 0;中空模板支架搭设高度 ( m): 20.80采用的钢管 (mm): Φ48×3.0;板底支撑连接方式:方木支撑;立杆承重连接方式 : 双扣件 , 考虑扣件的保养情况 , 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 :0.8 0;2). 荷载参数模板与木板自重 (kN/m2):0.3 50 ; 混凝土与钢筋自重 (kN/ m3) :2 5.000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 (kN/ m2) :2 . 50 0;3). 材料参数面板采用胶合面板 , 厚度为 18mm;板底支撑采用方木;22面板弹性模量 E(N/mm):9500;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 (N/mm ): 13;2木方抗剪强度设计值 ( N/mm): 1. 400;木方的间隔距离(mm):25 0.000;22木方弹性模量 E( N/ mm) :900 0 .000; 木方抗弯强度设计值 (N/mm ):13 .0 00;木方的截面宽度(m m):50 .0 0;木方的截面高度 (mm ):1 00. 0 0;4) . 楼板参数楼板的计算厚度 ( m m):12 0.00 ;图2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6、模板面板计算:模板面板为受弯构件 , 按三跨连续梁对面板进行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1)模板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 和截面抵抗矩 W分别为 :W =120×1. 82/6= 64 .8 cm3 ;34I = 12 0× 1. 8 / 12= 5 8. 32 c m;面板计算简图1、荷载计算( 1)静荷载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模板面板的自重(kN/m ) :q1= 25×0.12×1.2+0.35×1.2 = 4.02 kN/m;(2)活荷载为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k N/ m) :q2 = 2 .5×1.2= 3 k N /m;2、强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M= 0.1 ql 2其中: q=1.2 × 4.0 2+1.4 ×3 = 9.024kN/ m最大弯矩 M=0. 1×9.0 24×2 502= 56 400 kN·m;面板最大应力计算值σ =M/W= 56400/6 4800= 0. 704N/mm2;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 ]=13 N/mm2;2面板的最大应力计算值为0.7 04N/ mm 小于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2值1 3 N/mm, 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挠度计算公式为ν=0.67 7ql 4/( 100EI) ≤[ ν] =l/ 250其中 q =q1=4. 02kN/m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ν = 0.67 7× 4. 02× 2504/(100 ×9500× 58.32×1 04) =0 .01 9 mm;面板最大允许挠度[ ν]= 2 50/ 2 5 0= 1 mm;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0. 019 mm小于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 1 m m , 满足要求 !7、模板支撑方木的计算 :方木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 W分别为 :W=b×h2/6=5×10×10/6 = 83.33 cm3;I=b×h3/12=5×10×10×10/ 12= 416.67 cm4;方木楞计算简图1.荷载的计算:(1)静荷载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模板面板的自重(kN/m):q1= 25×0.25×0.12 +0 .35×0.25 = 0.838k N/m ;(2)活荷载为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kN /m):q2= 2.5×0.25 = 0.625 kN /m;2.强度验算 :计算公式如下:2M =0.1ql均布荷载q = 1.2×q1+ 1.4×q2 = 1.2×0.838+1.4 ×0.6 25 =1.8 80kN/m;最大弯矩M = 0. 1ql2= 0.11× ×12=0.27kN· ;.88.2m方木最大应力计算值σ= M/W = 0.27×106/83333.33 =3. 249N /m m2;方木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 ]=13.000N/mm2;方木的最大应力计算值为 3.249 N/mm2小于方木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13 N/m m2,满足要求 !3.抗剪验算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τ= 3V/ 2bh n < [ τ]其中最大剪力 : V= 0.6 ×1.88×1.2 = 1.35kN;方木受剪应力计算值τ = 3 ×1. 35×103(× × 00)=0.405N/ 2 50 1/mm2;方木抗剪强度设计值[ τ] = 1.4 N/m m2;方木的受剪应力计算值0 .405 N /mm2小于方木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1.4N/mm2,满足要求 !4.挠度验算 :计算公式如下 :ν=0.6 77ql4/(100EI)≤ [ ν]=l/25 0均布荷载q = q1.= 0 838 kN/m;最大挠度计算值ν= 0.6770×.838×1 0004/(100×9000×6664166. 667)= 0.15mm ;最大允许挠度[ ν]=1200/ 250 =4.8 mm;方木的最大挠度计算值0.15mm 小于方木的最大允许挠度4.8 mm,满足要求!8、木方支撑钢管计算 :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 1.8 8kN;支撑钢管计算简图M =Pl/4 + ql2/8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 (kN·m)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 (mm)N= P / 2 + ql/2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 ( kN)最大弯矩 M max = 0. 679 kN·m;最大变形 V max= 2.1 58 mm ;最大支座力Qmax= 8. 86 5 kN;最大应力σ= 676 983.289/ 4490 = 150.776N /mm2;支撑钢管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205 N/mm ;支撑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2150.7 76 N/mm 小于支撑钢管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2 05 N/mm2 , 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为2.1 58mm 小于 120 0/1 50与10 mm,满足要求!9、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培训讲座》刘群主编,P96页,双扣件承载力设计值取 16.00kN, 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 0.80,该工程实际的双扣件承载力取值为 12.80 kN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R = 8.86 5k N;R < 12.80 kN,所以双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10、模板支架立杆荷载设计值(轴力 ):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和活荷载。
(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的自重 (kN ):N G1= 0.138×6.8= 0.938 k N ;钢管的自重计算参照《扣件式规范》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