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课_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北师大版_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_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北师大版_哲学与人生)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 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 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 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 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 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 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国王感到十分 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 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 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 的,我一定要报仇!”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本课要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3.人生选择的条件性; 4.人生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5.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一课
一、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和宇观世界。 微观世界:由分子以下的各种微观物质组成。 宏观世界:涵盖了从分子以上直到太阳系以内的 天体系统范围的不同层次的宏观物质。 宇观世界:涵盖了宏观物质以上的宇观物质。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什么道理?
第一单元
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第一单元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 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 的一名导游员。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 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 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 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 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 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 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 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 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 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 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游客感到 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 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 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 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 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 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 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 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 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 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
第一课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 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 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 完 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 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 公子目夷又建议 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 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 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 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 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 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 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 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 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 去世了。 问题: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 ?
第一单元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 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 适应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 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一单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 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 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 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 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 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第一课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范畴: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 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 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不管物质 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多么特殊,它们都永远保 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第一课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 的具体表现形式,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物质都具有 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构 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社会精神生活只能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意识 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
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第一单元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人生选择的条件性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 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实际
第一单元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
第一课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导入
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 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 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 竟落入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吧,单脚起跳,一跃 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 说该跃,不该说跳。”看,他还咬文嚼字呢。 听到秀才的话,我们觉得他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 上看,秀才犯的是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 的语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等,不考虑实际 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我们的实际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 中的主观条件()。 D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 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 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课后作业:
1.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 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 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 而行、妄自菲薄。
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 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 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 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 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 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 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 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 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 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一课
1. 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 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 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 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第一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 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 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 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 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 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 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人生处处有选择。
高小虎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西部山区晁峪乡一 个偏僻的村子里。这里地处渭河峡谷,山高坡陡, 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种地要爬坡,出门趟河, 全凭肩扛人背,常年背篼不离身,劳动强度很大, 经济收入却很差。高小虎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劳 动,一心想大干苦干,改变家中贫穷状况。但几 年后,除了人变黑、变瘦之外,家庭生活状况却 丝毫没有改变。于是,他毅然走出深山,来到了 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并凭借吃苦耐劳、 忠厚老实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创办了一家模具厂, 成就了事业,改变了家庭的生活面貌。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 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 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 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二、人生选择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人生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对立统一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 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其一,可能性和 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 中;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其二,可能 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另一方面, 转化为现实性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第一单元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C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B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