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三为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运用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之际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
我把本课内容整合为三部分,1、辛亥革命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爆发和高潮。
3、辛亥革命的结局和结局。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
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六个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
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我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总结,由于时间有限,我板书只写出本课的三个部分的标题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和为中国革命献身的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2011年10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1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给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那它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就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100年前,走近那场革命。
【教学内容】1、辛亥革命的背景①社会基础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迫切地改变社会现状的要求。
②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迫于严峻的社会形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相继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政中“办学堂、派留学”的教育措施,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地传播,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指导思想:十六字纲领;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的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④组织基础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华,此后又出现了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由于各革命团体力量的分散,各革命团体的起义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因此在1905年,孙中山又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⑤军事基础人民群众的斗争: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革命形势成熟;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又相继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一起。
2、辛亥革命的高潮和爆发教师: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又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辛亥革命。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期间所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
让学生思考回答:(1)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是什么?(2)起义后,立即成立了什么?(3)起义后,全国革命的形势如何?教师:武昌起义成功后,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作为国旗。
3、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师:辛亥革命的最终果实落到了封建大军阀袁世凯的手中,讲到这里,辛亥革命到底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思考。
有人说,它促使了中国由君主向民主的社会转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的呢?请说出理由。
让学生分组讨论,5—6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生: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个史学争鸣和开放型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它成功了,则要从其历史功绩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话毕,投影仪打出四则材料,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功绩的再认识。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师:如果你认为它失败了,主要是它没有改变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且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不管辛亥革命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不能抹杀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追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既是为了缅怀伟人,更是为了从他身上学习其优秀品质,以更好地激励后人。
提出问题: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可以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总结。
1)爱国!献身! 2)与时俱进! 3)坚忍不拔!……师:孙中山先生走了,但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种种优秀品质,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师:当今中国,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早已完成,民族独立早已实现。
但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尚未实现。
所以,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最后,发出呼唤:让我们携起手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教学反思】1、教师层面:1)教学思想:以伟人孙中山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从现实导入,展开历史教学,最后再回归现实。
2)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在本节课中,先后采用了设问、朗诵、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3)教学效果:本节课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较高,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师生的共鸣。
整堂课,师生互动较多,情感碰撞较多,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但感到不足之处的是:一、以孙中山这个人物为主线展开教学,与高二要上的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形成了冲突与重复,这样一来,就有偏离必修1政治制度史这个主题之嫌;二是教学过渡性语言,还不是十分的和谐自然,在情感渲染上,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2、学生层面:1)在合作讨论问题时,还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而不能够自由散漫。
2)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3)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