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基础知识竞赛试题选择题部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韩非子、董仲舒C.商鞅、孟子D.荀子、孟子2.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依法治国,中央集权”3.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反映老子()A.提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思想B. 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D. 强调无为而治5.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
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 ①③B. ②③C.①②③D. ①②③④6. 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首推来自本土的儒家民本思想。
下列言论属于孔子的是()A.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做出这一人生总结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8.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 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 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9. 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
”为此,他主张()A. 君权神授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D.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10.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于()A. 汉朝和明清时期B. 汉朝和隋唐时期C. 隋唐和明清时期D. 隋唐和晚清时期11.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A. 儒学地位上升B.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 官立学校出现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12.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A. 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 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 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 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13. 右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演化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儒家思想的发展D. 传统科技的兴衰14. 如何更好地治国安邦,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
中外思想家有的提倡“仁政”学说,有的提出“正君心”,有的主张“三权分立”。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孟子②朱熹③陆九渊④孟德斯鸠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5. 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B.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朱元璋)罢丞相始也”,他设想恢复宰相,使其“摩切(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黄宗羲主张“置相”是为了A. 解决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 废除世袭君主制度C. 实现人民主权D. 减轻皇帝政务负担17.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
这个”时代”是指A.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B. 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时代C.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1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A.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B. 顾炎武的《日知录》C. 李贽的《续焚书》D.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19.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 反对君主制B. 主张民主C. 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D. 维护君主权威2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其中武士们( )A. 统治国家B. 保卫国家C. 负责生产D. 掌管立法21. 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对后世深远影响的思想家。
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中心概念。
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A. “仁”“感觉”B. “礼”“德性”C. “仁”“德性”D. “礼”“道德”22. 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②“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
”A. ②①③④B. ①②④③C. ①②③④D. ④①③②23.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下列搭配错误的是A. 薄伽丘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B. 伏尔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卢梭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 康德宣扬理性与自律24. 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①诵读古典文化②批判神权统治③鼓吹人性解放④倡导思想自由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5. 下面人物中,不是“文学三杰”的是A. 但丁B. 彼特拉克C. 米开朗琪罗D. 薄伽丘26.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A. 国王B. 教皇C. 诸侯D. 《圣经》27.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 以民意制约权力B. 以道德制约权力C. 以权力制约权力D. 以权利制约权力28. 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卢梭所表达的是()A. 天赋人权思想B. 自由平等思想C. 人民主权思想D. 人非工具思想29. 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这场运动是( )A. 文艺复兴B. 宗教改革C. 启蒙运动D. 文学革命30.启蒙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发生是由于欧洲( )①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②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③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④人文主义的复苏和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二年级2019年秋季学期基础知识竞赛历史试卷非选择题部分(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
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
(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的不存在尺度。
”——古希腊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雅典城市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材料三“美德即知识。
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1)材料一体现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4分)(2)材料一中所涉及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学派的主张有何局限性。
(8分)(3)材料二、三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8分)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分)材料一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
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
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
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种不断的进步?(2分)(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