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作为高文化、高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主流。

但是近年来,一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天之骄子们却纷纷触犯法律,甚至犯罪,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实在令人痛心。

本文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以大学生犯罪心理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以相应预防对策加以完善,力求能阐明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并期望有助于犯罪学研究,特别是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对策引言打开电脑,不论用哪个搜索浏览器,输入“大学生”,得到的搜索结果居然是以负面报道居多,如果你输入“女大学生”,更会得到一些关于“卖淫、怀孕、包养等”有关的报道,更为恶劣的是不时会有大学生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

“大学生”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究其原因,本该是天子骄子,本该是国家栋梁,本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该是高素质、高学历的这样一个群体,却常常处于人们议论是非的风口浪尖,常常是引起社会问题的活跃因素。

在大学生当中,有一小部分做出了违背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更是将人们的关注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犯罪,分析和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拓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思路,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但也有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法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大学生犯罪目前有增长趋势,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种趋势与大学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一)大学生犯罪数量增多,且日益严重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均明显呈上升趋势。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起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97.1%①。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 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 。

80 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大①陈天惠:《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5页。

学生犯罪人数有明显升幅。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5 年期开始上升。

2001 年比1995 年增加了54.5%,从2005 年到2007 年青少年犯罪率是18%以上,其中团伙犯案85%以上,14 至16 岁80%以上①。

以杀人、抢劫、盗窃、强奸等大案要案居多,其中盗窃案约占大学生犯罪的70%。

1 大学生犯罪类型多样化、主体范围扩大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类型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财产型和伤害型两种,涉及的的罪名也以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居多。

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类型在财产型和伤害型犯罪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性犯罪、智能型犯罪等新型犯罪,大学生犯罪表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涉及了刑法条文的大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

大学生犯罪的突出事例,屡屡见诸于全国各类报刊。

可见大学校园已经不是从前的象牙塔了,在追求享乐、追求刺激、自卑、冷漠等犯罪心理的指引下,少数大学生犯罪行为已是令人触目惊心。

早期大学生犯罪的主体范围主要局限于民办大专院校,范围还是比较小的,然而现在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大学生犯罪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在大学生犯罪中,也不乏有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2002年江苏省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②”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性别上有男也有女,年龄上有大也有小,学历上有高也有低,既有多次犯罪的,也有初犯的,主体的范围明显扩大了。

2 大学生犯罪具有突发性和凶残性的特征①康树华:《中国犯罪学会调查》. 北京晨报,2001—11—06.②吴凯:《浅谈预防高等院校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12月下半月刊,第79页。

所谓突发性犯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某些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突然的具有短促而强烈的情绪支配,超出了人的自我控制的范围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突发性犯罪在暴力犯罪、性犯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犯罪手段恶劣、犯罪后果严重是它的特点。

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犯罪时事先并无明确的侵害目标,在受到某一事件强烈的刺激后,才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

“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到24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活力旺盛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易走极端等特征。

①”当代大学生犯罪所表现出来的凶残性,主要源于极端的个人主义,以及他们冷漠的心理,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文化层次提高并不代表着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犯罪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比较偏激,自以为是,容易钻牛角尖,他们更缺乏控制能力,感情脆弱而又容易冲动,敏感而又固执。

在这样一种心理之下,犯罪具有极强的凶残性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在遇到感情冲动和某种刺激下有时竟会丧失人性、丧尽天良,从而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凶残性,犯罪手段竟比社会上其他人犯罪更加野蛮、残忍。

3 大学生犯罪具有结伙作案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与他们身体发育的速度不相匹配。

但是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离开了父母,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了。

于是有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始在与朋友结交的过程中拉帮结伙,搞一些庸俗的人际关系,促成了小团伙的形成与发展。

团伙犯罪已是高校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特点,北京某高校在已查处的案件中,①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5-226页。

结伙犯罪占49%;“2004年,吉林市大学生团伙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占31%,这个数字是空前的,比例之大是从未有过的,团伙犯罪由于参与的人员较多,相互影响,作案时互相配合,因此多为恶性案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①”这些特征和数据都表明表明,大学生犯罪已经呈现出日益严重化的态势,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二)大学生犯罪的犯罪手段高智能化所谓高智能犯罪,从犯罪学的角度看,是指犯罪分子运用智慧、智力成果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的犯罪,较一般犯罪手法更隐蔽、更快捷,不大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得逞,影响更恶劣,后果更可怕。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青少年不同,他们所受的是高等教育,知识面较宽,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也就更加具备智能型犯罪的条件。

从某地抓获的29名智能型犯罪分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者有21人,占72%,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

这些大学生在犯罪之前都有一番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有充分的准备,因此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危害性相对也就更大。

另外,智能型大学生犯罪者常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合法身份往往令人尊敬和羡慕。

但这样的人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犯罪动机,将所学知识与能力用于犯罪,则其犯罪的主观恶性也就比一般的犯罪更加恶劣。

只要不暴露,他们会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其教育改造也比一般犯罪更为艰巨和困难。

(三)女大学生犯罪比例显著增加在传统的大学生犯罪中,男生占了绝大多数,然而近年来,女生的犯罪现①詹丽萍:《试论大学生的犯罪现状及预防》,《德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71页。

象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犯罪的比例也显著升高了,女大学生犯罪人数的增长率已超过男性,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向被誉为纯洁端庄、好学上进的女大学生群体正在逐渐分化,尽管绝大部分依然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在校的奋斗目标,然而,也确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开始蜕化变质。

据了解,女大学生从事卖淫活动的人数在逐渐上升,其中有大专生,本科生,甚至有硕士研究生。

她们宁可弃自己的名誉而不顾,从事卖淫活动,实在令人费解。

“据调查,女大学生犯罪,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之外,绝大多数是因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虚荣心过强,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①”在女大学生犯罪中,性犯罪与财产型犯罪各占一半,这种状况是与女大学生追求享乐、贪慕虚荣、失衡等犯罪心理分不开的,正是这些导致了她们的堕落。

(四)犯罪心理报复性强大学生尤其是很多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在离开父母后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人格独立和生活自立,希望获得平等地权利和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很强,事事不甘于人后,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并且常常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拒绝、挫折和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消沉、逆反心理,甚至会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而无法自拔,当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很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而萌发犯罪意图,从而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①王学敏:《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1页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首要的研究对象,如果说犯罪人在法律上的特征表现为犯罪的法律身份,那么在犯罪心理学中就表现为具有犯罪心理并在其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正在于对犯罪心理的产生、发展、作用过程、变化和结构、机制进行描述和解释,从中得到预防与控制犯罪心理的各种方法。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范畴。

某一具体的个人是否存在犯罪心理,一般要从其所支配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结果中认识,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没有实施被法律认定为犯罪的行为,我们就不能主观地揣测其具备犯罪心理。

在此,行为和心理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被我们所认识,不能将二者彻底地割裂开来。

当我们使用犯罪心理的概念时,表明已经具有能够证明犯罪心理存在的犯罪行为。

同样,当我们使用犯罪行为的概念时,必然是指具有犯罪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