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苏轼与月是夜望着天上的明月很多人都会想到他。
还有他心中那轮明月。
他的月没有王维的月那么清新质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亦没有李白的月那样浪漫绮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他的月却以惨淡坚毅的光芒照亮了他的人生让他以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路途上的坎坷。
虽有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
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却永远乐观。
有人曾说“月如无恨月长圆。
”苏轼也曾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因而他总是以一种乐观淡然的心态面对一切挫折因而他总是以洒脱恣意的态度去消除人生中不如意的抱怨因而他与他心中那轮明月走进了历史走向了永恒。
适用话题笑对挫折乐观向上如何活抱怨与接受等2怀才不遇的苏轼他可以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可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但是就是这样才华横溢、胸怀壮志的他却也逃不过命途的坎坷。
他一生遭受无数次贬谪终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此他也曾在落寞之时发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感慨他也曾在失意之刻吟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消极诗句。
但他却不会像别的被贬官员那样愤懑不平。
因为他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感悟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以及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他用一颗平和乐观的心去面对一切。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空云卷云舒。
在坎坷的路途上他勇往直前。
一双芒鞋一只竹杖一身落魄的打扮他却可以踏着轻快的步调笑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在别人还在为自己的命途坎坷对天抱怨之时他却安然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就是苏轼乐观旷达潇洒恣意的苏轼。
适用话题心态挫折乐观等等3被贬赤壁的苏轼苏轼与客泛舟由于赤壁之上。
客看到赤壁之景后却吹奏起了悲伤的曲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想到的是一世之雄曹孟德当年“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却随时光消逝。
然而在苏轼眼中赤壁之景是如此壮阔——“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沮丧的客苏轼这样劝说客人“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从事物易变角度上说天地的变化只在一瞬间而从事物不变的角度上看物与我皆无进藏也。
因而没什么值得沮丧的。
好好感受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吧。
它们都是造物者给我们的无尽宝藏。
”于是苏轼与客洗盏更酌畅饮抒怀直至杯盘狼藉……为何同样的景致会让他们想到不同的东西这是因为视野的广度所致。
相对而言苏轼拥有比常人宽广豁达的胸襟因而视野相较之下也比较广阔。
乐观之人即使面对萧瑟的秋景也能吟出“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的壮阔之诗而悲观者面对生机盎然的春景也只能叹道“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的伤春诗句。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用不同的心态看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
适用话题视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永恒与瞬间。
苏轼的赤壁福建考生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
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确属考场的优秀作文。
诗人·明月·黄花一考生一、东坡的明月浪淘沙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
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南楼令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
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
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
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
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天津卷《留给明天》 [例文] 留给明天——黄州漫想江轮经过黄州正是深夜我独自站在甲板上看着漫天星辰900年前的他走近了我……一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留给明天的曾经是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于是风雨来了。
“乌台诗案”使他从仕途的大路上一下子被扔到了这偏僻荒野的黄州。
“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对于在黄州的未来他曾是这样规划的。
他食言了。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在乌台的黑夜之后在山水之间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回归了心灵的宁静留给明天的是登上文学的巅峰。
二沙湖道上的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他的周围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他微醺走在后面。
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在他的眼里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他扬起脸面对着风雨长声吟啸“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缓缓的走着心情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无论昨天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今天遭遇了怎样的凄惶有着这样的一颗无畏乐观的心他已经超然物外看淡晴雨留给明天的是伫立在自己的灵魂的巅峰上俯瞰人生。
夜风很凉船已经把黄州远远的留在身后漫天星辰璀璨他告诉我只要有平静且无畏乐观的心留给明天的就是自我的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随想式的文章作者创设了一种情景深夜在长江上行船船过黄州。
由此引出对苏轼的漫想对明天的思索并形成文章首尾的呼应。
苏轼在黄州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收获这恰好被作者加工成文章的两个层次在黄州安抚了心灵取得了文学的成就在黄州乐观无畏取得了人生的辉煌。
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画线的词句和上一篇文章《说安》的画线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灵活的运用我们日常学过的课文中词句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例文] 超然台怀古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的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国家的边关战事辖区的民生疾苦每一件都让他不能释怀。
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爱国勤政的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
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
他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朝廷信任奔赴边关杀敌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