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1)研究幼儿认知发展的目标:就是探查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

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1、要了解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认知机能的普遍性变化,即发生在所有儿童身上的变化,而不管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

2、了解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

2)认知发展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认知结构,要认识这一概念,涉及到对“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就会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促使主体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叫感觉运动阶段。

(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成就——1、发展了物体存继性的观念。

2、出现了因果性的最初观念。

特点——不能在头脑表征外界环境,而只是凭感觉和运动动作适应外界环境,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感知、运动技能。

第二阶段叫前运思阶段。

(约2岁—6、7岁,相当于前幼儿期和幼儿期)成就——儿童学会了说话(掌握了口头语言),能形成人和事物的心理表象,也就是说儿童获得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特点——1、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

表现为儿童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世界,并相信别人的想法和看法跟他完全一样。

2、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

分为逆向和互反两大类。

第三阶段叫具体运思阶段。

(6、7岁—11、12岁)成就——儿童发展了概念的稳定性,达到了守恒。

特点——1、儿童能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即出现了可逆思维。

2、儿童的思维开始能从单一中心摆脱出来,即脱中心化。

第四阶段叫形式运思阶段。

(11、12岁—14、15岁)特点——儿童可以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推理。

5)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

成熟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新的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2、经验。

皮亚杰指出:物理的经验。

数理逻辑经验。

通过这两类经验,儿童分别构建两种知识:一是物理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儿童作用于物体,从而认识物体的种种特性。

二是数理逻辑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传递。

4、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为,通过同化、顺应达到适应的平衡过程。

6)从皮亚杰关于影响认知发展的有关因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当我们教育儿童时,我们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熟的条件,对儿童提供出过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成熟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时机,我们要适时的提供训练和练习,促使儿童能力的成长。

2、只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幼儿时期一定要尽量让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儿童以身体和五官接触外界事物,丰富了经验也就发展了他的认识能力。

3、儿童诗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或人的本性总是要不断的认识环境,才能适应环境,取得发展。

7)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动。

除了游戏以外,幼儿还进行一些学习,参加一些劳动。

幼儿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求知欲,通过学习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受到认知能力的一定训练,为入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幼儿的学习必须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园的各种课程设计也是设计各种教学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从中受到教育。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整理自己的衣物、洗洗自己的小手帕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性,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培养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之,幼儿没有成人或学龄儿童意义的学习和劳动,而幼儿的学习和劳动要取得成效,也必须通过游戏进行。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它能提供儿童成长的经验,幼儿离不开游戏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对幼儿游戏的剥夺,也就剥夺了他身心正常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

8)如何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1、找“共同”,发现“共同”。

通过游戏、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发现事物的共同之处,从发现事物外部的知觉上的共同点过渡到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上的共同点,发展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2、丰富幼儿的知识。

儿童的分类能力也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儿童本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丰富幼儿的知识,能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通过各种分类游戏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

对幼儿分类作业的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要考虑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分类的方式要多样化。

a、自由分类;b、示例分类;c、类包含任务;d、类相乘任务。

9)掌握属概念的指标有:认识数的实际意义;认识数字;认识数的组成。

10)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丰富儿童知识经验,鼓励儿童多活动多操作;成人和幼儿多交往,多指路。

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空间关系的词语。

11)幼儿测量概念发展的内容: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的用途,如知道尺子是量长度的;发展对测量单位的认识,并发展对物体的长度、重量等最简单的测量机能。

学习将测量的结果用简单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包括发展识图和制图两方面的技能,即能看懂图表形象表达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及能根据测量得出的数量关系绘制相关的图标形象。

④发展守恒概念。

12)在教学条件下,幼儿测量概念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阶段1——对测量的动作感知阶段;阶段2——测量单位与被测量的客体建立联系的阶段;阶段3——测量概念形成和初步掌握测量技能的阶段。

阶段3的特点:已能认识到测量单位虽然可以任意设定的(如用一个小铁钉等),但必须前后一致,即发展了单位必须是等量的观念;掌握了测量的技能,如作线性测量时,每一测量单位必须首尾衔接等;认识尺子、磅秤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初步学会用它们来量物体的长度,比较物体的重量。

(约6岁)13)幼儿识图和制图能力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1——对直方图所表达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动作阶段(约3-4岁);阶段2——数词同直方图表达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阶段(约4-5岁);阶段3——项目类捏代码与直方图表达的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阶段(约5-6岁)。

14)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对时间顺序性(时序)的认知;对时距的认知;对年龄时间的认知;④对时间媒介——钟表的认知;⑤对习俗时间的表征。

15)幼儿时间认知能力,怎样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呢引导幼儿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识时间;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时间;引导幼儿摆脱知觉因素的干扰,深入认识时间的本质。

16)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特点:幼儿跟入学后的儿童相比,认知水平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还刚刚发展,知识也十分有限,所以他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事件,因而作出了各种前因后果的解释。

虽然幼儿不能认识复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内部的隐蔽原因,但他们对生活中熟悉的物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能够理解的。

知识经验在儿童对因果关系的认知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深化,儿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逐步发展的。

总之,跟成人一样,原则、刺激信息、知识三者构成了幼儿因果推理的基础。

17)幼儿因果关系认知能力的培养:丰富幼儿知识;通过各种因果关系的作业任务,提高幼儿因果推理的能力;成人要在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当好向导;④幼儿园要有活动计划,并提供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环境和设备。

18)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人的概念和推理,如认知人类个体(包括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过程、动机、个性等的发展,特别是社会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关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概念和推理以及制约这些关系的道德准则的认知发展,如认知同济关系、亲子关系,团体中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等等;关于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如儿童如何依据公正、关怀的道德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做出道德决定并进行推理;④儿童获得各种有关社会常规和社会期望的行为方式的社会知识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19)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是指一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的。

20)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他人的概念表现出如下特点:粗糙、笼统。

儿童往往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根据人物的外部环境情景和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来评价;不稳定,易受暗示。

21)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移情的情绪成分,是指在理解和采取别人情绪基础上做出与别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22)幼儿的移情发展:首先,取决于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水平;其次,也受个人经验的影响;最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移情发展起着重要租用。

但幼儿对别人的面部表情、外显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一些复杂矛盾的情绪线索则理解较差。

23)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及信仰、价值观的总的认识,从而使自己能和别人区别开来,“我就是我,不同于别人”。

24)幼儿的自我概念具有下列特征:非常具体,他们经常描述的是自己外部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如外貌长相。

幼儿的自我概念经常是跟自己的所有物连在一起。

如自己有什么玩具。

幼儿开始认识到个人的独特性,即自己与别人有所不同,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独特的观点、情绪和态度等。

25)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自尊刚刚开始形成和发展,自尊的基础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判断,幼儿最初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

26)幼儿对同济关系的认知,具有什么作用:同辈交往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成长经验。

发展幼儿社会交往机能;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

27)两个维度的不同结合,形成了四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权威性家庭的教养方式——有要求和关心;专制型家庭的教养方式——有要求,但不关心;宽容型或溺爱型家庭的教养方式——(爱和接受儿童,但从不提要求)④放任型家庭的教养方式——既不关心,也不提要求。

28)儿童的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这三者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

29)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下列特点: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的道德行为最初是由外部、由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由他们的内部标准控制;处于道德他律的儿童更多地根据结果而不是意图来判断行为;④幼儿也开始能理解行为的意图;⑤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30)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1)培养和发展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训练“情绪一是”;训练预料行为的结果;训练幼儿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④训练幼儿发现可供选择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