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技术 二00六年第三期
26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
李建梅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农技站 福安355015)
摘要 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地共存,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的优良系统,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茶园必须严格选址和采用良种,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从而生产出富有营养品味好的茶叶,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同时也使茶叶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茶园;选址;良种;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
1 如何建立生态茶园
1.1 基地选择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与其他一年生作物相比茶园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也比较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也比较丰富,且年度间也比较稳定。
茶园土壤中各元素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茶园及其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并未受到污染,土壤中无农药残留。
茶树是耐阴作物,光合作用饱和点较低,夏秋季强烈日照伴随干旱,往往会使茶树受害减产,甚至枯死;在冬季,低温寒风又会使茶树常常发生冻害,轻则枝叶枯焦,重则冻死。
因此,生态茶园建立时应选择在自然条件良好,周围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有遮荫,能挡风,四季极端温差相对比较小的山区和半山区。
维护好茶园及其周围的生物种落的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需要的稳定,是生态茶园建立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适应当地茶类生产的需要,同时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不同茶树品种之间抗病虫性存在明显差异,充分利用茶树自身的抗病虫性,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
1.3 土壤管理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鼓励使用生物活性肥料,同时,还可通过养殖蚯蚓来增肥,并可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茶园中杂草应结合耕锄予以清除,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
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覆盖免耕技术,铺草与施有机肥相结合,是实现茶园免耕的可行途径,是生态茶园经常性的重要技术措施。
茶园铺草不仅可以防寒防旱,防杂草,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为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场所,使茶园生态接近自然。
幼龄茶园中铺草或轮种绿肥,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还可在茶园行间梯壁种植绿肥饲料作物,使之达到保水,保肥,保土,以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1.4 病虫害防治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必须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茶叶不受污染。
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农业防治:结合农艺措施不仅可以兼防病虫害,还能提高
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
例如修剪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强的病虫。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保持生态平衡。
如用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苏云金杆菌Bt 防治茶毛虫、刺蛾、尺蠖类,用茶毛虫病毒防治茶毛虫,赤眼蜂、茶园天敌蜘蛛也能对部分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和黑光灯进行诱杀 灯光诱杀必须避开益虫的高峰期、糖醋液诱杀、性诱杀。
此外,也可适当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5 建立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作为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垂直结构上,可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 组分 的生态位,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 矮杆”的“乔—灌—草”三层结构。
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
当然也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
间作时要注意种间结合、互生互利,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及阴性树种的结合,以充分利用光能;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的结合,使各自吸收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与营养等。
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应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或对茶树有利而对间作树种无害,以避免竞争和相克。
应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
此外,还可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树种,以达到茶、林 林副产品 双丰收。
当间作树种的树冠过大,根系亦庞大,对茶树产生影响时,要及时对间作树木地上部分适当修枝,保持树冠郁闭度30%~35%,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
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多施肥,以满足两树种的共同需要。
目前在全国主要茶区试验成功各种适合于当地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下转第27页)
科 技 园 地
二00六年第三期 茶叶科学技术
27
有机太姥翠芽加工技术规程*
张方舟1蔡良绥 2
(1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福安355015,2福鼎市茶叶局 355200 ) 有机太姥翠芽产于海拔高度450M的福鼎太姥山上,周
围群山环抱,无任何污染。
太姥山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700ml,土层深厚,土壤pH 值5.8左右,适宜茶树生长。
有机太姥翠芽外形紧直挺秀,色翠绿,带白毫,清香显露、持久,滋味浓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厚、匀嫩、绿亮。
2005年获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中绿杯”金奖。
其采制工艺如下:
1 鲜叶原料
品种: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
采摘标准:采自有机论证的茶园,尚未开展的肥壮芽头,要求匀、净、鲜。
不采紫芽、雨水芽、露水芽、病虫芽等。
2 摊放
环境要求:卫生、通风、凉爽的凉青间,温度16-28℃,相对湿度75-85%;
摊叶厚度:均匀薄摊于干净的竹匾上,以不重叠为佳;
摊青历时:6—12小时;
减重率:10±2%,至芽叶自然萎软,清香微露时炒制。
3 杀青
杀青机:6CSM—40型滚筒杀青机;
杀青温度:160—180℃;
投叶量:20—30kg/h,掌握先多后少;
杀青叶含水率:58-60%左右,杀青叶出锅后置于竹簸内,先用电风扇散热,再簸去焦片、黄片。
4 理条整形与脱毫
理条机:6CMD-40多功能往复理条机;
锅温:90—70℃,先高后低;
投叶量:50-100g;
理条历时:3-5min。
炒至有触手感时下机,其间不加压,以保持芽叶紧直挺秀、色泽翠绿,70%左右脱毫。
5 干燥提香
烘干机:电热名茶烘干机;
风温:70—80℃;
历时:30min;
茶叶含水率:5%—6%,下机摊凉,拣剔。
6 包装
将提香拣剔后的茶叶用标准纸箱进行包装,并放入防虫、防潮、防蝇、防鼠的仓库中,做好批号登记。
*注:本文为福建省环保局科技项目内容之一。
☆☆☆☆☆☆☆☆☆☆☆☆☆☆☆☆☆☆☆☆☆☆☆☆☆☆☆☆☆☆☆☆☆☆☆☆☆☆☆☆☆☆☆☆☆☆☆☆☆☆☆☆☆
(上接第26页)
如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建造的多层种植态位,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 矮杆”的“乔—灌—草”三层结构。
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
当然也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
间作时要注意种间结合、互生互利,目前在全国主要茶区试验成功各种适合于当地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如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建造的多层种植园,上层是橡胶树,中上层是肉桂和萝芙木,中下层是茶树,下层是中药砂仁,这种多层种植园,地面覆盖良好,其径流只有农作物地的81%,冲刷量大大低于农作物地。
此外,江苏省芙蓉茶场的茶树与梨树间作,福建邵武县的“林—果—茶”间作等试验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 生态茶园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消费者渴望得到富营养、品味好的卫生保健食品。
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消费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而有机茶销售量还不到茶叶销售总量的1%;国内市场随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也青睐无公害、纯天然的食品。
生态茶园的一个典型模式有机茶园,近年来在我国主要的产茶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浙江金华、绍兴等主要茶区,通过买断、兼并亏损企业,发展有机茶,开发的有机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周围茶区的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茶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绿茶,我国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75%以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
因此,开发生态茶园是茶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茶园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科 技 园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