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
(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
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
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
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
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
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
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
“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
老师给大
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
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景,讲得都很生
动细腻。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
老师给大家8分钟
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说风
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
深情而动人心弦。
五、知识拓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查找其他地区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
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通过
这种风俗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
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七、作业设计
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作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
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
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修改习作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五、习作欣赏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
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春节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时便受
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
称“过年”。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
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儿”。
民谣
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
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
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
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
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
宣纸镶红边;
庙宇用黄纸等。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
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庭贴上
“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
餐。
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肉、羊
肉、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
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
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
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
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真有趣!
六、作业设计
再次修改《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家乡春节的有关风俗习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春节风俗的对比,了解家乡春节的独特民风民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共同回忆交流。
接着观赏春节晚会有关表演视频,加强回忆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春节热闹欢快的气氛,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交流写作方法,首先回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独立思考详略如何得当,并可简单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准备详写部分的内容。
[不足之处]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这节课上完,不足之处还是不少的。
例如在幻灯片的切换上,耽误了时间。
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有些汇报内容量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取舍。
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