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课题调查报告主题:提前让孩子入学利弊的调查报告学院: 数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小组成员:沈金鹏(1340800303)李慧存(134080292)杨梅(134080318)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提前让孩子入学利弊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现状一:最近几年来,对于我们国家的家长来说流行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70和80后父母在这方面表现最为“出色”,这使我们的90、00和10后的孩子就赶上了这句话的潮流了!享受了21世纪给他们带来福利了!在我们国家很多的孩子,在不满6岁就能做到了“吹拉弹唱,骑马照相,会说外文,会算数学,300首唐诗流利背出那是小菜一碟……”,这样的一代代青年让我看到了中国美好的明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发展并没有都像我们想象的哪样发展下去,他们没有一直都是那么出类拔萃!有些孩子在还没有满6岁就进入了小学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了!他们就没有像以前哪样的出类拔萃了,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他们开始落后以其他的同班孩子。
这样的事情让很多的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家长都想“我的孩子在没有进入小学以前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什么进入小学来不是学不懂,就是没有开始学习,更严重的是有的学习成绩会一天天的下降呢?”从那时后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开始同时给你他们一个称号“这孩子读不来书、这个孩子没有读书的天赋……”,很小的孩子就开始带上了这个称号,开始与知识文化的学习也走也远……但是很多父母还是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而且还继续的告诉那些年轻的父母早些让孩子上学。
现状二:现在很多的孩子还没有满6岁就进入小学了,开始和那些已经满6岁或者是比6岁更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学习了。
在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法律中是不允许的,但我们国家的父母一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让孩子早些上学!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好还是坏呢?调查结果分析:1、父母让孩子早些上学的的原因归结为以下的:1)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别的孩子还在学习怎么爬的时候自己的小孩就开始跑了,所以会让孩子较早学习知识。
2)受到一些所谓专家的影响,觉得孩子年纪小还未定性,自己可能不大懂如何培养孩子性格就交给学校代劳;特别是学习外语年纪越小学习效果越好,导致了一些家长巴不得孩子刚会说话就能双语无障碍沟通。
3)家长提前送小孩去小学,是因为部分幼儿园太不靠谱,父母对孩子在幼儿园很是不放心。
学龄前的靠谱的教育的缺失,是家长提前送进小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4)现在家长都挺忙的,加班是常态,家里的孩子可能会没时间照顾。
早点送到学校,起码上学期间有学校老师看着孩子,不让孩子到处乱跑,少接触危险。
作为家长这段时间会比较轻松一点,出于这个原因会想早点把孩子“丢给”学校,还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同龄人。
5)现在的很多家长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是聊起自己家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在聊自己家的孩子又学会了什么,又去哪个培训机构学什么了,而且学的还不错,还有更为“关心”孩子,在孩子刚刚进学校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给孩子补课。
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肩负起给父母“挣面子”的重担,父母就想更早的把孩子送进学校,开始学习知识。
6)在我们国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很明确的方法,对科学教育一知半解的那些父母们,在那些所谓早教出天才的舆论、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一些访谈、一些教育机构的轰炸下,决定让孩子跟早的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文化。
7)自然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很完整,自然也存在很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是淘汰制,广撒网,少选拔,而且实用性较差,这种教育模式使中国家长一年年的将孩子更早的送入学校,一是可以提高机会,若孩子在竞争中被淘汰,那么年龄小还有机会再次参加。
二是学校中还缺乏对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孩子以后步入社会还需要再次学习,那么年龄小就会成为一种优势。
在很多父母的看法里:让孩子早一些进入学校对孩子的未来来说很好。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看到了让孩子尽早的入学和那些比自己大几个月、一岁升至是几岁的孩子一起学习会给孩子带来怎么样的不利!2、分析过早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对孩子的不利因素:首先看一个的专家的研究报告:两位经济学家——凯利〃贝达德(Kelly Bedard)和伊丽莎白〃杜伊(Elizabeth Dhuey)——曾对参与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的简称,每四年对全球青少年进行一次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测试)的青少年的出生月份和其测试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她们发现,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同一年龄出生最早的孩子比出生最晚的孩子,成绩高出4到12分。
杜伊认为这种差别“影响深远”。
这意味着,两个智商相等的四年级小孩,他们在入学注册的时候,虽然年龄相同,但因为出生月份存在差异,如果出生较早的小孩能够获得80分的测试成绩,那么比他出生晚的小孩测试的成绩就可能只是68分。
这种成绩上的差距可决定了谁能够赢得更好教育的资格,谁将被淘汰。
再来看一个关于过早让孩子对孩子不利的具体分析:在一年之中,比入学月份晚一些出生的同一入学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家长常常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领回家,因为他们认为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很难和比他早几个月出生的孩子相处。
但是大部分儿童家长想当然地以为,不管自己年龄偏小的孩子起初处于怎样不利的地位,这种劣势最终都会在幼儿园改变过来。
但这仅是一厢情愿。
这将又是一个曲棍球怪圈。
一个学年中早期出生的儿童比晚期出生儿童的这点优势,始终都会存在。
从这时始,这些孩子就被贴上了杰出者、非杰出者,他们或得到鼓励或受到冷遇,这种不同的待遇将长时间存在。
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是将每年九月至次年八月的孩子集中在一块儿教导。
殊不知,生日靠末(6-8月)的孩子比TA的同学几乎要晚上一年,这对于七八岁的孩子而言,几个月的差距是巨大的。
9-11月出生的大孩子,可能因其优于同学的体格被选入校体队,也可能因为稍早的智力发育进入某个学科的提高班。
在老师看来,他们选择的是同龄孩子中最优秀的,但是其实却是同龄孩子中发育更成熟的(这中间忽略个别异类的因素)。
生日靠后的孩子,与这些机遇一次次失之交臂,TA会以为这是TA自己的错,因为能力不够。
原有的些许自信心变被消磨殆尽。
长此以往,他们便将失败作为自己生活的常态,当这成为习惯后,要改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父母以为那几个月的差距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而事实却是,这样的差距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杜伊说,“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依据个人能力被划分了类别,例如谁拥有阅读的天赋,谁拥有数学特长。
所以,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当他在幼儿园和一年级的老师观察他的能力时,他的老师常常会被其年龄优势蒙蔽。
教师们常常会把年龄较大的学生划到优等生里面,这些优等生能学到更多知识,第二年,优等生的地位保证了他们的成绩更为优秀,再过一年,同样的优势可能保证他们进入拔尖学生的行列。
随后,杜伊和贝达德又对大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她们的发现如何?在美国四年制的大学中——这里拥有美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每个年级同一年龄但出生相对较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到11.6%。
最初年龄带来的差异到此时依旧没有消除掉,还继续发挥影响。
成千上万在起点处于劣势的学生步入大学的时候显示了他们的差异——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却不存在这类现象。
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曾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里面说:“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也就是说,成功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能变得更为成功。
税收愈减免,富人获利愈大;教育愈优越,受到的鼓励愈多,优秀的学生愈优秀。
套用社会学家的术语,成功是“累积效应”的结果。
在起点上的这一点区别使得之后的差别越来越大,此后,这种刀锋效应又引起区别的进一步扩大——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让那些有了一个因为之前就胜利与其他孩子的那些人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他起初只不过比他人稍强一点罢了。
对于这份调查报告,我们小组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会发现法定注册时间对起步者非常重要。
我们的学校可以把每级,都划分四个组别,即,1-3月,4-6月,7-9月,及10-12月。
如此一来,我们社会能得到的人才,便可能是当今的4倍!能够让处于同一发育水平的孩子共同学习共同竞争。
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复杂,管理起来并不容易,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增加额外的资金成本,并且能为那些在教育体制下常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过错——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
这种方法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管理评价机制——不仅仅局限于运动领域,正如我们前面论述的,只要是与此相关的领域都能这样做。
但我们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成功仅与其个人的禀赋有关,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周围世界——以及我们所谓的社会订立的规则——则与成功毫不相干。
学校可能很难实施,因为本次调查的主题不是如何让这个方案实施,所以具体的难以实施的原因在此就不具体分析了!建议二:如果自己的孩子的生日刚好落在6-8月的区间,而且我们的学校又不可以把每级,都划分四个组别,即,1-3月,4-6月,7-9月,及10-12月。
该怎么办?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请家教(比较靠谱是那种家教)做系统基础的辅导(课程必须和教授一一沟通,这件事必须亲力亲为,不能花钱了事。
);或者,则可考虑晚一年读书,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从经历中学习,也未尝不可。
附件:关于提前孩子过早进入学校利弊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孩子已经上学的父母()孩子准备上学的父母()准爸爸准妈妈( )您想让您的孩子几岁进入学校学习书本知识:5岁()6岁()7岁()您选择在孩子这个年龄送他去学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