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谷地

黄河谷地

黄河谷地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形成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黄河沿岸8个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缔造了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

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崛起,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龙头。

但是把它作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的一方风水宝地,我们却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黄河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青藏高原的崛起和黄河水流的切割,还赋予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

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带,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区。

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部分。

黄河谷地是我省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地。

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北段,是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湟水流域。

经过审时度势,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者们开始倾力描绘黄河谷地再造百万亩良田的宏伟蓝图……在龙羊峡以下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峡口之间,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前奏曲,将在这里开始。

现在,尽管我们还不能看到壮观的场面,但我们期盼着这雄宏的主旋律及土地开发整理大戏高潮的早日到来。

因此,黄河谷地早开发、早利用、早得益的呼声日渐高涨。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口之间的320公里的黄河沿岸地区,是青海省农业区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但在这美好的前景面前,人们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虽然,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这里多年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活动也是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河造就的深山大谷导致这里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开发滞后、封闭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湟水河流域。

它所冲刷过的土地,因切割较深,多为山旱地,承载能力低;只有少部分能灌溉,人口大多积聚在这些地区。

由于土地负荷大,造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

区域内237万亩耕地,灌溉面积只有76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2%。

现有灌溉设施建设因水平低、规模小、分散、老化、提灌站多、成本高等原因,其中实灌面积只有38.24万亩。

由于一直投入不足,没有建成配套的干渠工程,这里成为土地整理开发的最大制约。

本可以开发为良田或林草地的大片平坦的荒滩地,因缺水不能灌溉。

我们在扳着指头算土地资源账时,看到我省中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的土地后备资源近2 0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黄河谷地。

但这一区域却成为全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域,沿黄8个县中5个县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28.0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占当地农牧民总数的31.5%。

受耕地等基本生产条件的制约,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除了上述众多的缘由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征(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安置和他们的长远生计一直困扰着水电资源开发建设。

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发现的一个很直观的前景是,通过黄河谷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可容纳近15万失地农民和扶贫移民的安置问题。

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一方赖以生存的新良田和家园。

近年,我省在全面进行规划深入开展调研时,沿黄贵德、尖扎等地区的农户对改变现实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意愿强烈。

好多贫困户和异地安置的水库区移民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就盼望着黄河谷地开发、整理的这一天了!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的吾土斯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后曾惠及9个社,449户村民。

眼下因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遇上大旱年,土地只能撂荒。

果合拉村因缺水而撂荒的土地有1000多亩。

积石镇丁江村2500多亩耕地因水利工程及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平常年景靠天吃饭,干旱年份则颗粒无收。

当地的基层干部说,看到群众靠着黄河吃不上水,挨着水库浇不上地,望着电站用不上电(灌溉),空有一腔为民之情,心里真为使不上劲而着急。

国土资源系统的有关人士说,增加近一倍的耕地是黄河谷地耕地开发的首要目标。

但它并不仅仅是只为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多打粮食,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耕地的产出率,为农民增加收入做贡献。

站在关注民生,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我们应对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加快黄河谷地综合开发,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黄河谷地是青海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区。

这里海拔在1650-2600米之间,地势较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全省农业区中光热水土条件最好的地区。

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由于黄河两岸浅山植被稀疏,山体裸露,水土流失量大,属强烈及中等水土流失区,是黄河上游主要泥沙来源之一。

让有关部门深感紧迫的是,在耕地开发整理认识和项目前期准备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评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前提和重点。

为实施好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黄河谷地,现场勘察调研,深入到农户家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并多次召开土地开发整理研讨会、论证会,使推进黄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不断清晰: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乡镇干部,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沿黄谷地的各族群众,各方在分析、讨论、呼吁、调研的过程中对它的意义目的作了如下的概括:——黄河谷地的开发、整理,可以改变区内耕地的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成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失地农民)的重要途径;——为解决东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拓展出路;——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有利于区域内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改善黄河谷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如此的状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现实:多年来黄河上游由于实行单一的水电开发模式,缺乏区域统筹性,导致一大批规模水电开发的同时,形成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现实的贫穷落后状况,早期的开发规划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差。

在这里,如果我们站在关注民生,致力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应当对黄河谷地的综合开发和耕地开发整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黄河谷地的水土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里势必成为青海最具有潜力、不可多得的开发区域。

鉴于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土地开发潜力和在全省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近年来,省政府批准《青海东部黄河谷地10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各有关部门积极着手开展了各项项目的前期工作。

调查和规划显示,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水利工程可灌地区的98.53万亩总土地面积中,未利用土地达41.59万亩,主要为荒草地、裸土地、滩涂地。

通过土地治理,可将现有零碎、贫瘠的耕地和荒草地、裸土地、滩涂等改造为成块、连片、能灌、能排、土层深厚和肥力增加的高产稳产良田,显著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对黄河谷地进行综合开发时,积极效应除体现在水电建设的成果外,还应该突出体现在水、土两个方面。

因为,在规划建设的13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中有100米以上的高坝5座,正常蓄水水位分别抬高100——245米。

利用各电站水库大坝抬高的黄河水位,自流引水,进行浅山区及其以下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治理。

不仅可增加和改善耕地及水浇地面积,而且可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经过领导和专家的反复论证,该项目的实施,可使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耕地面积由30. 86万亩增加到60.71万亩。

原有的旱地将变为水浇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3万亩,粮食亩产量可达450公斤,年增加农民收入约1800元。

项目实施后将为建立以高效、高产、优质作物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创造条件,年增产粮食8276万公斤。

油料1620万公斤、杂粮713万公斤、蔬菜12523万公斤、其他作物27916万公斤。

渠旁和路旁林网成林后,年可增加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年增产总值达4.12亿元。

为青海省的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为保证全省813万亩耕地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增加人口容量、经济容量和环境容量,可说是我省土地开发方面的新理念。

因为,项目的实施,仅新增耕地按每人2亩水浇地计算,可容纳安置近15万人口。

一部分土地可用于安置当地库区移民,另一部分土地可用于解决沿黄流域干旱山区约1/3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问题,既能有效解决青海东部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又能有效缓解库区移民原迁出地的生态压力。

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打捆”申报项目,是该地区各族群众的福音,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福音。

它赋予了土地整理以全新的内涵。

黄河谷地耕地开发整理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而符合客观现实的综合性恰恰体现在它的科学发展上。

因为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进行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利用高原生态环境清洁无污染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为黄河河谷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来讲,对它开发、利用的层次高,它的内涵就丰富,资源价值就体现得好,它的深远意义才能全面凸现出来。

加快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缩小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7月,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来青海调研时指出:青海省东部地区耕作条件好,后备资源近200万亩,可将黄河、湟水流域大量整理的小项目打捆上报申请专项。

这对于确保我省813万亩耕地总量、有效增加耕地、支持“三农”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对我省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提出“打捆”申报专项项目的要求,这是黄河流域的福音,也是黄河谷地各民族的福音,“打捆”上规模、“打捆”上效益、“打捆”上档次,它赋予了土地开发整理以全新的内涵。

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各民族和谐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韩良李杰绍宏张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