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一、区域概况
1、基地概况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位于下关滨江商务区,南京长江大桥以南,长江以东,西起临江路,东至城河北路,全长约为1050米。

规划中方家营路两侧多为二类住宅用地、住宅混合用地和商办混合用地。

2、现状分析
(1)方家营路两侧多为下关老城居住区,房屋较为破败,现正进行拆迁整治。

(2)现状行道树多为法桐,长势良好,枝繁叶茂。

建议尽可能保留。

(3)南京市公安消防局下关区大队方家营中队、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方家营校区、
大桥新村、南京市方兴小学、南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大楼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区位于方家营路的两侧,不在此次拆迁范围。

(4)方家营路与煤炭港交叉口有“煤炭港党小组碑屋”——宝塔旅馆,与煤炭港南部的“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相呼应,这处红色遗迹将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

二、设计依据
《南京下关滨江开发改造项目道路工程设计三标段(方家营路)招标文件》
《下关滨江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下关滨江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京市下关区总体规划(2010-2030)公众意见征询》
《风景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编制深度规定》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三、设计目标
——和谐统一:绿化设计与道路设计上统一和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提升城市形象。

——安全舒适:从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出发,做到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方便性的统一。

合理选择植物配置,创造最优绿化软质景观。

——生态保护:积极采用生态综合美化,走环境之路,建绿色通道。

四、设计原则
——功能原则:满足通行、景观及休闲的要求。

——生态原则:优雅健康的城市道路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本原则:强调道路景观尺度的亲人性和宜人性。

——地域原则: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经济原则:在确保美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施工的完美结合降低投入成本。

五、设计主题
——“生态、人文、活力”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廊道,力求实现“生态、人文、活力”的设计主题,营造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为行人行车提供方便、舒适的出行环境。

六、设计手法
1.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营造植物群落丰富的生态廊道。

2.此次景观设计应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展现下关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创造能体现当地人文的景观环境。

3.提供一个生动的通行空间,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休闲和观赏活动空间,尽可能地满足人们休憩游览的需求。

4、以简洁、明快、流畅、大方的设计手法,通过使用多种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下关人民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七、方案设计
一、节点设计
(1)道路交叉口处绿化带节点
丰富的植物色带点缀,草花、低矮花灌木与景石自然搭配,小巧别致,增加街口的人性化氛围。

(2)侧分带遇到道路交叉口位置
考虑到行车安全性与视线诱导种植,此处外侧栽植小叶女贞篱,内侧满栽美人蕉,花开繁茂,为过往司机起到提示作用,同时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

(3)侧分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
此处绿化带宽度仅为2米左右,采用满栽灌木模纹的形式,简单质朴,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

(4)滨水景观绿地
该绿地位于方家营路道路南侧,宽度为13米,长约120米。

将此处绿地与河对岸宽12米的绿地统一考虑,通过不同的硬质和软质形式,植物造景与特色小品的呼应,形成半开敞、私密和开敞的不同景观休憩空间。

在节点处设置休闲广场,布置景观廊架及文化景墙,供游人休憩观赏。

临水设滨水游步道及休憩平台,营造优雅健康的空间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也考虑到了人性化,沿路设置木质座凳,且停且走,周围植物层层叠叠,恍若在绿林中穿行,景色美不胜收。

临水种植垂柳、碧桃等形成桃红柳绿的滨水景观,其他植物以丛植、散植等不同的形式种植,乔木、灌木、地被、花卉相结合,力求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景观,很好的将道路、驳岸和周边居住区融为一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形象。

二、侧分带和行道树设计
(1)侧分带:
绿化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2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

灌木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

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整条道路,色彩多样,空间富于变化,随着视点的不断移动,树木的种类、形态、色泽和季相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形成一个绿色的景观生态长廊,给行走于其间的行人和车辆创造了美的享受。

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

同时在安全性上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

生态上满足遮荫、防尘、降噪等功能。

侧分带的绿化布置以乔木为主,为了体现层次和色彩上的变化,以乔木香樟、栾树为主,辅以火棘球、桂花、花石榴等与灌木金森女贞、大叶黄杨、红叶石楠、金丝桃等相结合,形成变化,高低错落,从不同层次上丰富了道路景观,同时在节点处配以时令花卉,丰富色彩,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个道路的档次。

行道树种植落叶乔木法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现状树种法桐,部分移植,不足的地方新栽大规格的法桐。

炎炎夏日,浓郁的绿荫能给行车和行人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冬日,叶落时,和煦的阳光可以给人带来几分暖意。

八、种植设计
1、设计指导思想
(1)因地制宜,依托于现状地形条件,适地适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
(2)重点突出,收放有序,有机地组织道路景观
(3)观赏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强调可操作性,创造简洁开阔,富有时代感的道路绿地景观。

2、植物规划原则
(1)充分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合理安排常绿、落叶及色叶树种的比例和搭配,形成多色彩、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格局。

(2)以自然流畅的曲线,明朗大气的色块,共同营造开阔亮丽,富有时代感的道路空间。

(3)注重植物在道路空间中的生态保护作用和安全引导功能,在保障行车、行人安全舒适的前提下,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3、具体树种设计
行道树:采用法桐。

(悬铃木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生长迅速,易成活,耐修剪,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


侧分带:以金森女贞、海桐、金丝桃、红花继木等常绿灌木组成模纹,线条流畅。

在立面上配合观花的晚樱、花石榴、贴梗海棠和整形的火棘球等进行配置。

乔木采用香樟、栾树、桂花等,兼顾春、夏、秋、冬的景观效果。

侧分带两侧用低矮的麦冬镶边。

九、重点难点分析
(1)对现状生态环境的保护
现状行道树多为法桐,胸径较粗,长势良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现状树种法桐,对不能保留的植株进行移植,不足的地方新栽大规格的法桐。

侧分带景观绿化设计充分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合理安排常绿、落叶及色叶树种的比例和搭配,形成多色彩、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格局。

(2)对地域文化的提炼和展现
方家营路上原有“煤炭港党小组碑屋”——宝塔旅馆,与煤炭港南部的“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相呼应,因道路新建无法保留,故对于此处“红色遗迹”的文化保留和提炼将通过滨水景观绿带的景观设计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