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食节得意义

寒食节得意义

寒食节得意义【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意义】节日意义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国四大“鬼节”中国祭祖四大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篇二: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睛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1)这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一首诗。

诗所谈及的禁火、改火、斗鸡、争球等活动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节俗事项。

寒食节,因人们在节日期间不动烟火、吃冷食而得名。

节期一般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自古就有许多说法,至今研究者们仍然各抒己见。

我们姑且绕过这个问题,只将注意力放到寒食节形成以后的发展演变上,透过它的兴衰来看一下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互动关系,及其对这一习俗发展演变的影响。

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轨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民间力量,就是指这种俗民对于约定成俗的事象进行自觉维护的力量。

而官方力量则是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

但官方对于寒食习俗的否认态度和采取的禁断行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寒食习俗自觉维护的民间力量在官民双方的对抗中居主导地位,以致于官方也不得不做出些让步,对这一节俗活动进行有限的承认。

官方所以妥协的原因,除了当时的统治无力外,从《晋书》的记载来看,更主要的是出于统治者与民众共同的心理素质,即对于违犯禁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恐惧。

禁火寒食在性质上讲是一种禁忌。

当时禁火寒食的民众视介子推为神灵,这个神灵是“不乐举火”的,如果人们不禁火,就违背了神灵的意图,导致冰雹之灾,而冰雹的危害甚巨,尤其对农业生产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这对一个农耕为主的群体自然不是小事,禁火寒食的意义就是希冀用这个手段来防止冰雹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一年有个好收成。

正如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一文中所说,“民间仪式主要是作为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其遵循的是一种生存的逻辑”(7),禁火寒食对当时这一带的民众来说即是如此。

一方面它使人们在行动上力图避免犯忌,虔诚地信仰着他们心中的神明——介子推,严格地遵守着禁火寒食的规矩,不敢马虎;另一方面则在思想上常将不良后果的产生归因于!犯忌。

这样的观念及其逻辑推理的结果很显然也已影响到生长在这个社会中的统治者,因而作为其中一员的徐光才会认为冰雹的发生是“去年禁寒食”造成的,后赵的最高统治者石勒也才会发出“倘或由之而致斯灾乎”的疑问。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曹操那里旗帜鲜明地要禁断的寒食禁火习俗到了石勒那里,是去是留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石勒思考斗争的结果是部分保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通过其影响下的同样是“俗民”的统治者取得了对该统治者所代表的官方力量某种程度的胜利。

从文献资料来看,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寒食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禁火和寒食,流传区域集中在晋地。

到南北朝时,其节俗活动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9)但它的游戏娱乐性质只是在唐代才达到鼎盛。

这当然与唐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有关。

这一时期,国家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政治稳定的时间也较长,日渐发达的生产力带来了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人性得到较自由的发挥与张扬,呈现一种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代最高统治者与寒食最盛行的太原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对原本不陌生的这一节日倾注了大量热情,从而将一个土生土长的地域性民间节日改造成全民的节日,将一个原本与神灵、禁忌有关的节日改造成娱乐的伦理的节日。

节日之称为节日,有相对固定的节期是一个必要条件。

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七天,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都可休息。

假期之长,在唐朝各节中位居第一。

而且官户、奴婢也都有三天的假期。

这种用法律的形式对节期的规定,是对这一民间节日的官方认可。

从此寒食节摆脱了被官方禁断的命运,在官方的支持和倡导下,在官、民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了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从而成为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全民的节日。

时人王冷然有诗《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唐代所有节日中的突出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10)有特定的节俗活动是一个节日之称为节日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唐代的寒食节节俗活动之丰富,少有其他节日可以匹敌。

首先,最高统治者吸纳了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并将其改造成改新火的新习俗,而且在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清明那一天总有赐百官新火的活动,这在唐代的作品中多有反映。

比如王濯《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泻,烛耀九衢人。

”(11)而谢观的《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对皇帝赐百官火的盛大场面描写最为壮观细致。

写道:“国有禁火,应当清明??木铎罢循,乃灼燎于榆柳,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

则是太史奉期,司烜不失。

平明而钻燧献入,匍匐而当轩奏毕??振香炉以朱喷,和晓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

于时宰执具瞻,高卑毕赐??群臣乃屈膝辟易,鞠躬踧踖。

捧煦育之恩惠,受覆载之光泽。

各磬谢恩恳,竞轮忠赤。

拜手稽首,感荣耀之无穷,舞之蹈之,荷鸿私之累百。

”(12)除了赐新火以外,皇帝往往大宴群臣,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之一写道:“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

廊下御厨分泠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13)从这里可以? (14)从而形成“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15)、“四海同寒食”(16)的局面。

此外,统治者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卵、斗鸡、走马、蹴毱、击球、荡秋千等活动。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更何况这些活动原本来自民间,所以在唐代十分盛行,以至于频频出现于唐人寒食诗中。

如“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17),“莺啼正隐时,鸡斗始开笼”(18),“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19)。

白居易的一首《和春深》,“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

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

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20),更写出了镂鸡子、走马、绣彩球、荡秋千、拜扫等多种节令习俗。

《和春深》诗中提到的拜扫之礼古已有之,但将拜扫固定于寒食节期间,所谓“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21),却是唐人的发明。

《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22)这段话一方面表明寒食上墓也是来自民间的习俗,另一方面则表明官方出于统治的需要对这一民间习俗加以肯定,并将它纳入礼教的范围,成为法定习俗。

官方的这些“因俗制礼”的做法显然深得人心,并极大地促进了寒食墓祭习俗的盛行,果如柳宗元所说:“近世礼重拜扫??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垄,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传统节日主题的提炼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

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对各节日的主题作以简要的分析: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

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

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时节,站立在墓前,是无尽的怀念。

面对祖先的坟墓,在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与自己的亲人、祖先、先民对话: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将心灵得到释放,同时,收获一种寄托,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生活。

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

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

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

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同时,它又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春游踏青,播种希望。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特定时空中,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由此,增强人们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的认识,这也是对青少年认识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

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着的人要纪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

这就是中华民族极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

我们要把这些仪式与传统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自觉,最终会成为一种可歌可泣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最具有内涵和活力的节日。

它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一种追求。

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

端午吃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