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原理通及应用

色彩原理通及应用



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所引起的一种除位置、 形态以外的视觉反应,光源、物体、眼睛与大 脑是颜色视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 简单的说:光源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在物体 表面,物体选择性地反射或透射其中的部分光 谱成分进入人的眼睛,人眼将光刺激转化为神 经冲动传到大脑里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判 定并产生颜色感觉。
色彩的定义(按用途)

化学家 :染料、颜料及其它物质等之特性。
运用范围:颜料、油漆、染料等之制造以及使用人员。


心理、生理学家: 表示观测者所意识到之意 识。 物理学家: 光学范畴中之某种现象。 运用范围:光学仪器制造业。
可见光:波长380nm到780nm(1nm=10-9m)的电磁波。
颜色的科学定义
食--“色、香、味、形”
住--建筑设计,……
行--红绿灯,……
视觉提供的信息量大:80%,视神经对颜色 的反应最快
什么是色彩?

颜色是物体显出来的 是眼睛看出来的 是颜料画出来的 是光照出来的 ……
色彩的定义和理解


色:在汉、日、英三种语言中均表示物体及面 部呈露的刺激因素。 “音色、声色”等派生词中的“色”字仍保持 着表面样态,鉴别优劣时的感觉线索等含义。


光使万物有形有影,是产生色觉、形象知觉的 必要前提。 有色物体 眼睛 大脑
形成色彩的四个要素
彩色物体 光源
大脑
眼睛
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一、光
只有在光的照射下,人们才能感知物体的形态与 颜色,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光是人们感知色彩 的必要条件,色来源与光。简言之,光是色的 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光是发生色彩感觉的刺激物,色彩是视觉器官感 觉的结果。
色彩原理及应用
08年3月
本课主要内容

色彩定义、色彩视觉理论 色彩属性 色彩混合方法 色彩情感 色彩应用 色彩再现 色彩空间及数字图像模式
参考书

1.周世生 主编. 印刷色彩学.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M],2005年3月. 2. 徐海松编著. 颜色信息工程.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5年12 月. 3.张明 主编.解读缤纷的色彩世界 色彩心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4.金增媛 编著. 色彩与微观世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5.ROY S.BERNS 编著.颜色技术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 月. 6、颜色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94 ; 7、 Colour Science, Wiley, New York , 1982 ; 8、颜色光学基础理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9、色度学,科学出版社,1979;
盲,也是有的,但非常少见。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色盲,叫做全色盲。 这样的人,眼睛里的视网膜上缺少感色细 胞,不能分辨任何色彩的颜色,他们所看 到的世界,就像黑白电视一样,只有白色、 灰色和黑色的区别。
色弱是指分辨颜色的能力差,其中最常见的是红色
弱和绿色弱。有红色弱的人,对红色光线不够敏感。
有绿色弱的人,对绿色光线不够敏感。这两种色弱,
眼 晶体或水晶体或晶状体 球 内 房水 容 玻璃体 物
角膜、晶 体、房水 和玻璃体 构成了眼 球的屈光
(2)、视网膜
三层结构: 视细胞层:用于感光,包括锥细胞和杆细胞; 双节细胞层,负责联络作用; 节细胞层:专管传导。
视网膜三层结构示意图
彩色视觉

人眼视网膜上有大量的光敏细胞,按形状分为杆状细胞 和锥状细胞。




物体色
但单色光照射有所不同: 绿色光线: 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绿色 红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偏黑表面色 黑色表面(全部吸收)--呈现黑色
对红色和绿色的分辨能力都比较差。色弱的程度,
有轻有重。重度的红、绿色弱,和红、绿色盲差不 多,分辨红、绿色,有很大困难。轻度的红、绿色 弱,能分辨红、绿两色,但略有困难。
色盲人口比例
色盲形态 红色盲 男% 1.0 女% 0.02
绿色盲
蓝黄色盲
1.1
0.002 罕见 0.003 1.0 4.9 未知
(3)、黄斑和盲点


在眼球后面的中央部分,视网膜上有一特别密 集的细胞区域,其颜色为黄色,称为黄斑区, 直径约2~3mm,黄斑区中央有一小窝,叫中 央窝,为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盲点:是神经集中的部位,但没有视觉细胞, 也就没有感光能力,称为盲点。外界物体的光 信号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由此处的视神经内 段向大脑传递信息。
4、视觉异常

道尔顿发现色盲现象。 1875年,在瑞典拉格伦曾发生过一起惨重的 火车相撞事故——因为司机是位色盲患者,看 错了信号。
色盲种类
红色盲(Protanopia)、绿色盲(Deuteranopia) 、 蓝黄色盲(Tritanopia) 、锥体细胞单色型色觉 (Cone monochromatism) 杆体细胞色型色觉(Rod monochromatism)、红色弱(Protanomaly)、绿色
歌德名言


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 贫困。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 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 。
CIE 色度学体系的建立

色彩学是指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 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是重要的基 础科学之一。其理论奠立者是德国化学家 W· 奥斯特瓦尔德(1855~1932)和美国画家 A· 孟塞尔(1855~1918)。 H·
全色盲区
全色盲区


锥体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其密度由中 间向四周逐渐减少。大约700万的锥体细胞密 集在2°视场内,超出2°视场,则既有锥体细 胞又有杆体细胞。 在要求高清晰度、高分辨力的场合,宜采用 2°视场。
色彩知觉的传输路径
2、视敏度(视力)



视力也叫视觉敏锐度或视敏度,表示眼睛辩认 物体细节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视敏度与照明度有关,随着明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光线不足的地方,视觉分辨力会迅速下降。 CIE规定,最高视敏度设为1。眼睛能感受的 光波波长为380nm~780nm。视觉生理正常 的人对光谱中波长为555nm左右的黄绿光最 敏感。
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光源: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

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两种: 自然光----主要是阳光 人工光源----电灯、蜡烛等 太阳光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眼睛
1、眼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1)、 眼睛的构造
眼 角膜和巩膜 球 壁 虹膜和脉络膜
视网膜
视网膜 :杆状细胞 + 锥状细胞
杆状细胞:感光灵敏度高(暗视觉 ), 不能分辨细节, 不能分辨色彩。 • 锥状细胞:感光灵敏度低(明视觉 ), 能分辨细节, 能分辨色彩。
彩色视觉


杆状细胞灵敏度很高,但对彩色不敏感,人的 夜间视觉主要靠它起作用,因此,在暗处只能 看到黑白形象而无法辨别颜色。 锥状细胞既可辨别光的强弱,又可辨别颜色。 白天视觉主要由它来完成。锥体细胞又分为感 红、感蓝和感绿细胞。
1、光的定义
中国国家标准(GB/T 5698--2001):“光—能
对人的视觉系统产生明亮和颜色感觉的 电磁辐射,又叫可见电磁辐射。其波长 范围一般取380nm~780nm。”
1nm=10-9m
可见光:波长380nm到780nm(1nm=10-9m)的电磁波。
色散实验
色散现象说明:白光实际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这些色光不是由棱镜创造出来的,棱镜仅仅是把原 已经存在着的各种色光加以分解而已。
单色光:波长只有一个
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波长的不同而不同,波长越 短,偏折程度越大,波长越长,偏折程度越小。
代表性波长 频率(1014Hz) (nm) 700 4.3 620 4.8 580 5.2 546 5.5 500 6.0 436 6.4 420 7.2
光色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波长(nm) 780~630 630~600 600~570 570~500 500~470 470~420 420~380
色彩的感知和本课涉及范畴

照射

透射光

视神经

综合
意识
物理过程
生理过程
心理过程
第二节 色彩研究的历史
自然现象 研究进程

朝夕轮回


古代
阴晴变换
四季变迁
历史研究进程
亚里士多德:色彩学理论的开拓者。 主要理论:白、黑、黄是各自独立的基 本色彩,其它色彩或介于三色之间或由 这三色混合生成。 树叶色彩变化是由树叶含水分的多少决 定的,水分愈多树叶越绿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色彩?
暖 感
冷 感
华 美
朴 素
强 烈
柔 软
厚 重
幽 香
大小与轻重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色彩 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 形成色彩的要素 颜色适应性 色的错视与幻觉 色彩视觉理论
第一节 什么是色彩
五彩斑斓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与色彩:
衣--服装设计,……
物体色与固有色
物体色----物体在特定光照下呈现的颜色,由它的
表面和透射光两个因素决定,物体表面都具吸收本身 颜色以外其它光的性能。 白色表面全部反射,黑色表面全部吸收 日光:白色表面(全部反射)--呈现白色 蓝色表面(吸收其他光,反射蓝光)--呈现蓝色 红色表面(吸收其他光,反射红光)--呈现红色 黑色表面(吸收全部)--呈现黑色
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