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南海泡沫事件是近代世界经济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实际上缘于金融工具创新,它通过债券兑换股票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这种金融工具创新理论由法国约翰·劳首创。

与同期的英国一样,法国在18世纪20年代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30亿利弗尔的国债的兑付压力、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

为了化解财政危机,约翰·劳建议允许用国债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的股票。

由于国债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其面值的一半,所以绝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都迫切地想将手中的债券换成公司股票。

相应地,法国公债骤然减少,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减缓。

约翰·劳的金融工具创新理论应用的成功,很快为面临同样债务危机的英国所借鉴,南海公司的发迹与政府债券向公司股票转换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也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

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

从深层次看,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于1711年创立的南海公司,最初是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从事黑奴买卖和海外贸易活动,虽经近10年的经营,但业绩平平。

到1719年,南海公司开始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后以公司股票转换政府债券,并接收全部国债,政府则承诺逐年向公司偿还,而且还由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政府与公司交易的议案;到后来又发展到国王购买公司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度升值,都与上述一系列经营活动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分不开的。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讲的信用的价值,特别是政府信用为各类市场主体中信用最高的价值的具体体现。

股票发行市场扩容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发行市场的容量直接反映的是股票的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又影响股票的价值。

受南海公司股价大幅度上扬的刺激,没有特许权的民间企业也发行股票,使股票的供给增加,如此一来,股票发行市场扩容太快,股价自然就下跌。

这样民间企业发行股票就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亦即其所代表的有特权公司的利益。

于是这些特权公司就采用不正当手段游说、买通议员们,比如允诺给议员们股份。

于是,议会便按照这些特权公司的意愿通过整个议案,不许民间企业也组织公司,就是限制扩容。

南海公司为了与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活动,利用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去说服议会,从而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

这部就是被俗称为“泡沫法”的法律,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

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公司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泡沫法”的颁布减少了市场上股票的发行量,因而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南海泡沫事件与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其。

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

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

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

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

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

相反,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使其声望日隆,继而成功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虽然当时未有首相一职,但沃波尔却有首相之实),主导政局。

此後,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期间只曾有托利党的标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暂出任首相,其余时间尽由辉格党人任相。

诱发原因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政府应对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

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

“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

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

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

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事件背景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启示【摘要】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

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等等。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基于此,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多角度分析了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博览群书,希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产生类似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有序发展。

【关键词】南海公司事件;产生原因;启示;一、南海公司事件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特许贸易公司)。

公司成立后,董事会采用欺骗的手法,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诱骗投资人增加投资和吸收新的投资人。

并且,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为了取信于投资者和社会民众,在政府的默许下,南海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

于是,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据历史记载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719年的114英镑上升到1720年3月份的300英镑,到1720年7月份上升到1050英镑,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

许多陶醉在发财梦景之中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

二、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以下种种原因(自我推测,可能不全)产生的,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1、“债转股”等股权政策对经济的盲目推动。

当时,随着政府新政策的推出,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做出承诺。

失去理性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

泡沫式的经济随着政府法案的颁布和人们理性的回升使得一时间大量抛售股票,造成泡沫经济的破灭,2、高级管理人员舞弊与套利。

据当时特别委员会调查显示,该公司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存在舞弊行为。

同时,该公司管理当局还涉嫌操纵股市,并通过多种手段调节股市,以期靠信息欺诈来维持股价。

例如当1720年8月股价开始波动时,该公司承诺在以后的12年间,公司每年将支付50%的红利,特别是在股价涨至1020英镑左右时,公司管理当局又提出了一系列迷人而又荒唐的发展计划。

3、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

、他们的投资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

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4、政府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不利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

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例如1719年,南海公司开始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后以公司股票转换政府债券,并接收全部国债,政府则承诺逐年向公司偿还,而且还由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政府与公司交易的议案等等。

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管。

5、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

当时的会计等相关人员徇私舞弊,会计记录不真实,信息不对称,使得很多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6、投资渠道单一,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当时英国投资者没有别的投资渠道,当他们看到买股票挣钱后,不假思索的陷入疯狂的股市,因此酿成了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