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家家户户都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 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寒衣:指冬天御寒的衣服。 结合尾联,你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时序推
刀尺:剪刀,尺子。
诗歌阅读小技法
• 结合写作背景,抓住文字 中的显性情感字眼,推测 诗歌主旨。对主旨没有把 握,就先确定情感基调 (积极-消极)
整体
局部
• 上下串联,全面
• 仔细揣摩诗句, 意象、手法,跟
把握诗歌内容、 手法、主旨。
主旨的关系。印
证第一步的判断。
整体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 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 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 云“两开”。 故园:? 此处当指长安。
对偶句
“两开”“系”涉及何种手法? 双关
两开: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 系:舟系于岸,人心系故园。
首联的景物有何特点? 衰败、萧瑟、阴森
有何用意/作用?(主旨) ①景物环境可以衬托诗人焦虑 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②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此处为正衬,即以哀景衬哀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Βιβλιοθήκη 塞上风云接地阴。译: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 的,天地一片阴沉。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客死异乡
• 大历三年,离夔州,羁留峡州、江陵等地 • 十二月,流寓岳州,“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
楼》) • 大历四年开始,几乎全在船上度过,夏末至潭州,以船为家以卖
药为生。第二年,病逝于舟中。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漂泊西南
• 乾元二年秋,杜甫辞官。岁末,来到成都。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 找到一块荒地,开始建筑草堂。
• 广德二年,严武推荐杜甫为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五月,杜甫携家眷离开成都 • 大历元年四月,杜甫来到夔州。“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田
地间”(《咏怀古迹》)
移吗?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首联以景物描写开头,场面阴暗,乃日
砧:捣衣石。
暮之境。尾联以捣衣声收尾,皆因此时
已然天黑,景色无所见,唯有声音可闻。
寒砧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 。”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民生疾苦
• 玄宗穷兵黩武 • 《兵车行》:“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冯至)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 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妻子分离
• 杜甫共有三子,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三子早夭 • 家室在长安居住不满一年便去往奉先县 • 755年,任右卫帅府胄曹参军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篇抒情纪事诗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老妻
年少壮游
• 第一次: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漫游吴越。 • 第二次:开元二十四年于洛阳参加考试,落地后开始漫游齐赵。 • 《望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困守长安
• 天宝六载,唐玄宗开制科,李林甫当政,“野无遗贤” • 流浪长安,“寄食友朋”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颔联写景有何特点?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空间角度 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阴沉、压抑 只是单纯的写景么?(背景)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 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 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 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
• 十三祖杜预,西晋大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 祖父杜审言,河南巩义人,巩义县县令 • 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
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坐,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 “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 颋伤并孝烈,志其墓。(《新唐书·杜审言传》)
•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县令,家境比较富裕。 • 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族的杜甫,从年轻时就有“致君饶舜上,再
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
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
• 第一时期:读书游历时期,仅存诗20余首。《望岳》 • 第二时期:困守长安时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第三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三吏三别” • 第四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共创作一千余首。 • 第一阶段:草堂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 • 第二阶段:夔州时期。《秋兴八首》、《登高》 • 第三阶段:漂泊湖南湖北
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 幼子饥已卒。
安史之乱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起兵渔阳 • 天宝十五载五月,杜甫从奉先县带领着一家人来到白水舅父家。
至德元载,一家安置于鄜州羌村。 • 杜甫听闻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只身奔赴,为贼所得,送到长
安。被困长安时写下了许多诗,如《春望》《月夜》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 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
玉露:(手法?) 比喻,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用法?) 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