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综述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综述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综述刘 涛(上海海事大学体育教研部,上海200135)摘 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足球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专项体能特点、运动的能量供应以及体能训练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关键词: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综述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6)02-0102-03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5-12-08作者简介:刘涛(1976-),男,河北邯郸人,北京体育大学,2002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国足球界一直被运动员体能问题所困惑.科学地解决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正确处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关系,必定会促进中国足球水平的腾飞.1 体能的概念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就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6大内容.对此,拉森(LARS ON)提出了构成体能的10大因素:防卫能力、肌力能力、肌爆发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2 体能与技战术的关系足球运动中,技术与体能的训练既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因此,这两方面的训练应科学分配,不可偏废.体能训练要以发展运动员足球技术为目的;技术训练要以体能训练为基础.足球技术与体能训练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比赛实战来检验.因此足球运动员所需要的体能训练应围绕足球技术训练和比赛来进行.也就是说,足球体能的发展方向就在足球本身,在于发展“足球体能”.足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技术与体能两大方面的训练的重要性及不可分割性.在提高技术训练质量的同时发展体能训练,使发展的体能是真正属于足球的体能.而在强调体能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融进技术,使足球技术更具活力和实战性.3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监控足球训练过程的监控过程应为:通过对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实施情况的检查评定,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通过对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可对运动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的状况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诊断.对其中不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部分及时加以修正和调节,以保证足球运动员能够顺利进入目标状态.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率与耐力等生理指标的监控应考虑到足球训练的特点.在训练时测量心率,应考虑到足球训练时负荷的变化特点.不仅要测量运动员的训练后心率、平均心率,还应测量不同负荷强度时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才能准确反映运动员在负荷下的机体的生理变化特点.对足球训练的负荷强度的评估可以采用录像分析法.通过对训练现场录像分析,对每名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时间进行记录,再结合运动员相应时刻的心率变化就能准确的反映不同负荷强度下运动员的心率变化特点.足球比赛是一种间歇性运动,包括反复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并穿插着不同速度的奔跑、走和站立.可从以下方式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进行测试.①跑动固定距离所用的时间.如在采用前进、后退、侧向跑、“障碍跑”、转身和跳跃等运动形式,通过固定距离的时间.②渐增跑速中达到疲劳的时间.如采用渐增跑速重复往返20米跑或“Y O-Y O”测试.③在重复冲刺时成绩的递减程度.如7个3~4米的冲刺跑,其间穿插25秒的积极性休息,测量运动员的最快冲刺时间、7次冲刺跑的平均时间、疲劳指标(从最慢的冲刺时间减去最快的冲刺时间).4 足球运动监控的生化指标及其作用4.1 监控的生化指标4.1.1 血尿素氮研究证明,血尿素氮与运动量及其恢复状况有关.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不仅发生在运动负荷时,还会延续到运动后休息的第2、3天.恢复速度与运动员训练程度及机能状态有关.如果血尿素氮在运动后升高,在次日晨恢复至正常或比原来水平低些,说明身体对负荷适应;如果血尿素氮在训练次日晨起时,停留在升高水平或连续几天升高,说明身体尚未恢复.4.1.2 血色素、红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色素)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构成红细胞的重要成份.对于检查大运动量效果,控制伤病具有特殊的意义.大运动量身体训练会导致人体血红蛋白的过分丧失.尤其对于老队员,一旦发生过度训练或机能素质下降,必然影响到训练效果.因此,在训练和比赛的阶段应每隔10天至两周连续进行血色素和红细胞的检查.一旦发现血色素降低较大,就要通过调整运动量和补充营养补剂等手段使之尽快恢复.一般情况下,血色素较高表示身体机能状态良好.4.1.3 血睾酮和皮质醇睾酮是较高层次的调节代谢的激素.在大运动量训练期,睾酮经常处于低水平,机体的同化过程与恢复速率势必减慢.如果不进行调整,将会导致训练量难以完成,影响恢复.因此,在强化训练期,及时了解运动员睾酮水平尤为重要. 4.2 监控的作用1.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评定.通过对运动后的血乳酸值、血尿素值、运动15分钟后尿蛋白等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可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2.身体机能恢复的评定.由运动引起的疲劳而导致机能水平的提高是在运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恢复过程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部分.运动后测试血乳酸消除速率、运动次日晨的血尿素、运动后4小时或次日晨尿蛋白,可较客观的诊断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和机体的恢复程度,对科学安排训练负荷,预防训练过度和运动损伤有积极的作用.3.运动员赛前机能状态的评定.足球运动员的赛前机能状态,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体能水平和正常技战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赛前加强对运动员机能水平的评定,可以有效地控制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处于较好的体能水平.5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原理1.按需发展原理.运动竞赛时表现出来的“单项运动能力”、“复合运动能力”、“表达运动能力”是该项目体能训练的全部内容.体能训练一定是围绕提高该项目竞赛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来开展的体育活动.2.优先发展原理.体能训练应优先发展不同时期的“敏感”素质.体能训练应优先发展对运动成绩起决定作用的那部分素质.3.均衡发展原理.与运动项目有关的非“敏感”素质和不能对运动成绩起决定作用的那部分素质应相继得到发展.这是因为运动素质只能在整体上一个台阶后,才能再次决定下一阶段的优先发展素质.部分素质过高并不能使运动水平得到提升.这犹如“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4.恢复有序原理.恢复与损耗都是一种状态,同时又都有一个过程.恢复过程呈现4个阶段,即,部分恢复→完全恢复→超量恢复→累积恢复.所谓超量恢复,是在训练结束后的某一时段内能量补偿逾越原有水平的现象.所谓累积恢复,是指超量恢复效应维持一个时段之后,并不完全退回到原初状态而会长期保留在一定的出超水平上的现象.这是我们对体能训练恢复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将这一规律性认识加以提炼,就是恢复有序原理.该原理明确了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也提示我们对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运动员所应和所能施加的负荷标准.易见,训练负荷的量值安排又直接关系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幅度.5.负荷的逐级适应原理.无数经验已经无可置疑地证明,训练负荷的过程不是笔直上升而是有升有降起伏变化的.其变化特点大致为:初承负荷→不甚适应→继续负荷→逐渐适应→增大负荷→又不适应→……,如此反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负荷的极限是很快即可看到的.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只要进化不停步,人所承受的负荷量值就不会被发现终点.而在不断增大运动负荷与不断产生新的适应的过程中,体能训练水平就得到了提高.体能训练的最佳化控制原则:①最佳化训练控制是以定量化的、精确的科学控制为主;②最佳化训练控制是以整体训练控制为主,重视训练控制的整体性效果;③最佳化训练控制十分重视对训练过程的反馈控制.6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体能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体能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的控制运动员的体能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构成体能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包括: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它变化方式等因素.其中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法,主要是指运动员为完成具体训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训练以及各个练习之间固定或变异的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对训练过程的时间、人员的组织、器材的分布、内容的选择、练习步骤等因素的安排及其变化形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主要是指教练员指导训练工作时,所采用的诸如语言、挂图、影视等信息手段和信息的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设备、训练器材、训练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方式.此五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训练方法.7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足球运动员体能结构反映了足球运动员体能系统的内部关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机能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而机能状态也能对形态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运动素质是指足球运动员机体在比赛和训练时所表现的各种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而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运动素质,实际上是足球运动员形态结构、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是足球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机能.同时,运动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运动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3个构成因素之中,运动素质与身体形态是体能的外部结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结构.在运动训练中,应紧密围绕专项,采用多种方法,把发展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提高生理机能、改变身体形态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的能量供应主要有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两种方式,两种供能方式并不相互排斥.运动时人体以何种方式供能,取决于需氧量与摄氧量的相互关系.当摄氧量能满足氧需量时,机体即以有氧代谢供能.当摄氧不能满足需氧量时,其不足部分即依靠无氧供能.运动时的需氧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越大,需氧量越大,无氧代谢供能的比例也就越大.根据比赛和训练的强度由小到大的变化,运动员的体能供能应分为低强度有氧供能、高强度有氧供能、有氧供能为主导的混合供能、以无氧供能为主导的混合供能、无氧非乳酸供能、无氧乳酸供能.参考文献[1]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98-501.[2]马巍然.对足球训练监控及评估系统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5(2):58.[3]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8.[4]杨一民,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7.Com p re he n s i ve R e se a rch o n Sp e c i fi c F itne s s Tra i n i ng o f So cce r P l a ye rsL I U Tao(ShanghaiMariti m e University,Shanghai200135,China)Abstract:B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this paper exa m ines s pecialized physical capacity,kinetic energy supp ly and method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s occer p layers in ga mes and training.Key words:s occer;s pecific fitness training;comp rehensive researc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