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13.曲垣 Qūyuán (SI 13)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 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 的中点处。 【取法】正坐,自然垂臂。当臑 俞与第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冈 上窝内侧端取穴。(或从肩胛冈 上缘中段向内推按,推之冈上窝 内侧端凹陷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 0.5~0.8寸。 【主治】肩胛背项疼痛。
10. 臑俞 Nàoshū (SI 10)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 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正坐,上臂自然下垂。 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 陷处取穴。 【操作】向前直刺1~1.2寸。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特定穴属性】手、足太阳、阳 维脉、阳蹻脉交会穴。
11.天宗* Tiānzōng (SI 11)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 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当肩胛骨内侧 缘与外侧角的中点直线与第四胸椎棘突水平 线交点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1寸。 【主治】①肩胛疼痛。 ②乳痈。 ③气喘。 【配伍】①配臑会,主治肩臂肘痛,肩关节周 围炎。 ②配膻中,主治乳痈,乳腺增生。
7.支正Zhīzhèng (SI 7)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取法】侧掌,掌心向胸,当阳谷 与小海间连线的中点(6寸)向前量 取一横指(拇指1寸)处取穴。 【操作】直刺0.5~0.8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 ②热病,癫狂。 ③项强,肘臂酸痛。 【特定穴属性】络穴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 :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入耳。 外行部分: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循手背尺侧上腕,沿前臂外侧后 缘,经尺骨膺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循上臂外侧后缘,绕肩胛,循颈 上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走向 路径 循行要点
手→头 ①小指络心属小肠支 ②缺盆循面入耳支 ③面颊内眦支
【现代报道摘录】 落枕:取患者双侧后溪穴,直刺0.3~0.5寸,进针后强刺激,得气后 用626治疗机接通脉冲直流电,频率40~5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能 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并嘱患者作颈部左右旋转、前后活动。 面肌痉挛:取病侧后溪穴快速进针,向劳宫穴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 捻转提插手法,病人明显得气后,用大幅度来回捻转2~3次,再用提 插手法5~7次,针感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随后每隔3~5分钟重复1次 手法,待症状消失后,留针30分钟,如果进针10分钟,症状无减轻 者,取对侧后溪穴用同样手法两侧施术,每日1次。 急性腰扭伤:取后溪穴,用2寸毫针,从外向内直刺1.5寸,刺入后大 幅度捻转5~10次,强刺激,得气后令病人作腰部活动。
6.养老 Yǎnglǎo (SI 6)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 凹陷中。 【取法】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 于尺骨小头最高点水平的骨缝中取穴。或掌心向 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 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 【操作】以掌心向胸姿势,直刺0.5~0.8寸,或 俯掌向后斜刺0.5~0.8寸。 【主治】①目视不明,头痛,面痛。 ②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项 强。 【特定穴属性】郄穴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阳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 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 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 上,入缺盆,络心,循咽, 下膈,抵胃,胃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 目内眦(斜络于颧) (《灵枢· 经脉》)。
②常用骨度分寸取穴: 肘尖(肘横纹)—腕横纹12寸:支正。 两肩胛内侧缘 间6寸:肩外俞、肩中俞。 【主治重点】本经经穴主要用于神志病,液病,疮痒痈肿,头面诸疾, 发热等与小肠有关的病症。 ①神志病:前谷、后溪治癫狂痫;腕骨治惊风瘛疭;阳谷治癫疾发狂, 妄言奔走;支正沟癫狂易惕,惊恐悲愁,好笑善忘;小海治痫发羊鸣。 ②液病:少泽主治妇人无乳,口干,口中涎唾;前谷治目痛泣出,产 后无乳;后溪治盗汗;腕骨治消渴,目流冷泪;支正治消渴,饮水不 止;天容治呕逆吐沫。 ③疮痒痈肿:少泽治妇人乳肿喉痹;前谷治咽肿不可咽,颔颊颈项肿; 后溪治目眦烂疥疮;腕骨治颈项颔肿;阳谷治项肿疥疮,生疣,目赤 肿,痔漏;支正主疥疮生疣,小海主疡肿肩贞、臑俞治颈项瘰疬;天 窗治颊肿痛,颈瘿瘾疹;天容治头项痈肿,瘿气颊肿;颧髎治唇肿听 宫治聤耳。
14.肩外俞 Jiānwàishū (SI 14)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 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正坐或伏俯位。当第 一胸椎棘突下的水平线与肩胛 骨缘直线交点处取穴。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15.肩中俞 Jiānzhōngshū (SI 15)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 下,旁开2寸。 【取法】正坐或伏俯位,当第七颈 椎棘下的水平线与肩胛骨内侧缘至 嵴中线间内2/3与外1/3的直线交点 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外斜刺0.5~0.8 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唾血。 ②肩背疼痛。 ③目视不明。
2.前谷 Qiángǔ (SI 2) 【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 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 头赤白肉际。 【取法】微握拳。当小指尺侧掌握关 节前指掌横纹头凹陷中取穴。 【操作】直刺0.2~0.3寸。 【主治】①头痛,目痛,耳鸣,咽喉 肿痛,热病。 ②乳少。 【特定穴属性】荥穴
3.后溪* Hòuxī (SI 3)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 (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 际。 【取法】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尺侧缘后方, 远端掌横纹头处取穴。 【操作】直刺0.5~0.8寸,或向合谷方向透刺。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 ②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痫。 ③盗汗,疟疾。 ④手指及肘臂挛急。 【配伍】①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痛,落枕。 ②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特定穴属性】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8.小海 Xiǎohǎi (SI 8) 合穴 【定位】微屈肘。在肘内侧,当 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 处。 【取法】屈肘,当尺骨膺嘴与肱 骨内上髁之间中点凹陷处取穴。 【操作】直刺0.3~0.5寸。 【主治】①肘臂疼痛。 ②癫痫。 【特定穴属性】合穴。
9.肩贞Jiānzhēn (SI 9)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 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取法】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当 腋后纹头上1寸(大拇指)处取穴。 【操作】向外斜刺1~1.5寸,或向 前腋缝方向透刺。 【主治】①Βιβλιοθήκη 背疼痛,手臂麻痛, 瘰疬。 ②耳鸣。
4.腕骨 Wànggǔ (SI 4)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 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取法】从第掌骨尺侧向后推按,至 第五掌骨基底部与钩骨间凹陷赤白肉 际处取穴。 【操作】直刺0.3~0.5寸。 【主治】①头项强痛,耳鸣,目翳。 ②黄疸,消渴,热病,疟疾。 ③指挛腕痛。 【特定穴属性】原穴
交接关系:前于小指尺侧端少泽 穴接手少阴经脉,后于目内眦睛 明穴交足太阳经脉。
体内脏器联系:属小肠,络心,与食管、胃、耳、目联系 ①起止穴:少泽 听宫 ②头颈部分布:颈旁、面颧,耳前 体表有穴通路分布 ③躯干部分布:肩胛部 ④四肢部分布:小指尺侧,上肢外侧面后缘
二、手太阳腧穴
【概述】 穴数:本经一侧19穴,左右对列。 分布:上肢背面尺侧分布8穴,肩、颈、面部分布11穴。 特定穴: 五输穴:井穴—少泽,荥穴—前谷,输穴—后溪,经穴— 阳谷,合穴—小海。 原络穴:原穴—腕骨,络穴—支正。 郄穴:养老 八脉交会穴:后溪,通于督脉。
1.少泽* Shàozé (SI 1)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 寸。 【取法】同少商。 【操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聋, 耳鸣。 ②乳痈,乳汁少。 ③昏迷,热病。 【配伍】①配天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 体炎。 ②配人中,主治热病昏迷,休克。 【特定穴属性】井穴
16.天窗 Tiānchuāng (SI 16)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 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取法】正坐。当喉结的水平线与胸 锁乳突肌的后缘的交点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 【主治】①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暴喑。 ②颈项强痛。
17.天容 Tiānróng (SI 17) 【定位】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 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取法】正坐。当下颌角与胸锁乳突 肌之间凹陷中取穴。 【操作】直刺0.5~1寸,不宜深刺。 【主治】①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②颈项肿痛。
6.手骨
腕骨8块:
舟、月、三角、豆
手 骨
大小头状钩
掌骨5块:
底、体、头三部
指骨14块:
底、体、滑车三部
5.阳谷 Yánggǔ (SI 5) 【定位】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 间的凹陷处。 【取法】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连线中点凹陷处 (腕关节缝)取穴。 【操作】直刺0.3~0.5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耳鸣,耳聋。 ②热病,癫狂痫。 ③腕臂痛。 【配伍】①配曲池、多关,主治腕痛,上肢痿 痹。 ②配百会、涌泉,主治癫痫,精神分 裂症。 【特定穴属性】经穴
【现代报道摘录】 乳少 取少泽、合谷、膻中、乳根。虚证配足三里,实证 配太冲。有研究表明:针刺少泽、膻中,可使缺乳妇女血 中生乳素含量增加。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 加。 乳腺炎 肝气郁滞型:泻少泽、膻中、太冲,或泻少泽、 乳根、期门,疏理肝气,通乳散结;胃热壅盛型:泻少泽、 乳根、曲池,清胃泄热,通乳散结,或泻少泽、内庭、三 阴交、膈俞,清泻胃热,通乳散结。
(二)上肢骨 64块
上肢带骨: 4块(锁骨2,肩胛骨2) 自由上肢骨: 60块(肱骨2,尺骨2,桡骨2, 腕骨16,掌骨10,指骨28) 1.锁骨 2.肩胛骨(介于2~7肋骨之间) 上缘:喙突 三缘 内侧缘 外侧缘 上角对向第2肋 三角 下角对向第7肋 外侧角:关节孟 二面 前面:肩胛下窝 后面:肩胛冈,冈上窝,冈 下窝,肩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