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差异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③产业转移情况:(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巧学妙记]歌诀法记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条件产业调整创机遇,政策优惠抓先机。

区位侨乡引外资,开放前沿显威力。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

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教材P72活动]1.2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另外,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

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P75活动]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教材P76思考]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1992~1993年间两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下降,之后到1999年间变化比较平稳,1999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上升,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呈下降态势。

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1998年间,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比较稳定,199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2001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因而才导致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教材P78~79活动]1.填表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知识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条件———————情景导入先思考———————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千米。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共9个城市。

“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提示: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区位条件、最大的侨乡之一等。

(2)你了解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吗?提示: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②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应用体验不可少———————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条件的是(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1.C 2.A 第1题,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

第2题,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知识点二|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情景导入先思考———————李家豪老家在皖北淮南地区。

1982年初李家豪一家来到广州某地开始新的生活。

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家豪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

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加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

1988年,李家豪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

1992年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家豪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

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家豪家的三间平房被拆迁。

现在,李家豪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6000多元,是十年前的几倍。

(1)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条件是什么?提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珠三角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侨乡地位,促进了本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蓬勃发展。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你是如何划分的?提示:两个阶段。

以1990年为分界线,90年以前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慢,而90年后增长速度较快。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A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B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C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D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2.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的相关事件是( )A .人口的大量外迁B .矿产资源的枯竭C .环境质量的恶化D .老工业基地衰落解析:1.C 2.D 第1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快于西部,所以甲为中部,乙为西部;东北地区属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 项。

第2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因此选择D 项。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甲、乙两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解析:3.B 4.A 第3题,城市化水平上海、南京最高,在其之间苏州、无锡、常州等也较高,而南北两侧的南通、泰州、嘉兴、湖州等地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符合南北低、中部高,B正确。

第4题,从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中可知,各城市化的动力强度中,苏州的区位交通条件影响最小,A正确;南通农村工业化影响最小,最大的是城市辐射力,B错;南京的区位交通对其城市化影响大,也说明交通条件好,C错;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其城市化影响最大,D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