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准确全面的概括要点”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依稀荷塘李建臣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
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
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
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
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⑥真是造化弄人。
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
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
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
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
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
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
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
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
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
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
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
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
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⑫咸丰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
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大片土地。
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⑬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构想。
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
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
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⑭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
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⑮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⑯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
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
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
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⑰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
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
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
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
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
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⑱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⑲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1.简要概括荒岛的“身世”。
答案(1)建成及赐名:康熙年间修建熙春园,道光把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咸丰。
(2)当时形制: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3)成为废墟过程: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重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可用之材;后重修计划成泡影,近春园被遗弃,沦为废墟。
(4)新生: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沉寂百年之后,清华师生赋予了其新生。
2.细读第⑰⑱段,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感悟。
答案(1)荷花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独善其身清净无染,为世界增添亮色,增加风景,增大希望。
(2)荷花月下的绽放,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
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
因荷塘身世而挂念亲近。
因荷塘新生而觉悟欢欣。
4.请概括本文主旨。
答案本文通过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前世今生变化的生动描述,表达了对荷塘新生和现在的美丽的欣喜,并从中感悟到:荷花只有在举世混浊中实现月下的绽放,保持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能为世界增添亮色,从而走近恬淡无为的生命本质。
二、【2020·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香的端午谢冕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
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
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
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
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
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
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
“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
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
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
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
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
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
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
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
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
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
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
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
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5.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
“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答案】4.B5.①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
②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
③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6.①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②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③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