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公开课教案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读句,思考课文中的“闷雷”和刚才张岱所写的“怒雷”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沉闷,远处传来的雷声;一个响亮,近处的雷声)。
(a)闷雷滚动:写出钱塘潮尚在远处之时声音就非常响亮。此时的江面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钱塘潮果然是与众不同。
(b)理解人声鼎沸:听到这闷雷滚动的声音,想象观潮的人群,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人群叫着喊着,吵吵嚷嚷的,像锅里的水被烧开了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来,我们来模仿一下,你们就是观潮的人群,让我们一起昂首东望,听到雷声的时候,我们都要激动地喊叫,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教师播放课件模拟闷雷的声音,学生全班一起模拟“人身鼎沸”——若学生表演不到位,再来一次,要表现出很激动很兴奋的心情。
(学生自读,做记号——小组分享——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提醒,我们也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感受潮的壮观。我们先来关注——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谁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学生抓词语说——朗读——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比较阅读:
同样写钱塘江大潮,明朝一位叫张岱的大文学家,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屏幕出示)。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
——选自 (明) 张岱 《白洋潮》
2.学习并运用词语感悟和情景再现的方法体会钱塘潮来时与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知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性、具体性;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一些与钱塘潮有关的经典诗句;依据潮来时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运用关键词法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知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性、具体性。
(c)这一段还有一处写人群沸腾的景象的,在哪?人群的两次沸腾写出了什么?(钱塘潮的与众不同,声势壮观,出现的方式也壮观,诗句中说自天来)这种描写方法叫侧面描写。直接写钱塘潮的句子则是正面描写。(板书:侧面 正面)
(d)朗读指导。个别读,齐读。
(6.).背诵积累
作者把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得这么好,下面我们一起用关键词法背一背,积累下来。屏幕提示关键词: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沸腾。横贯、水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5、感受潮头过后的壮观
(1).潮过后湖面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齐读
(2).从潮头过后的景象中,你还能感受到钱塘潮的壮观吗?
漫天卷地:出示图片,描述,铺天盖地的意思
风号浪吼:风在嚎叫,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很大。
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余威未减。
3.朗读。读好重点词。
6、回归整体,领略“奇观”
(1).透过作者的描写,你的脑海中能浮现出钱塘潮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钱塘潮,你会用?(波涛汹涌、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3.背诵3、4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初步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积累“人声鼎沸”、“风号浪吼”、“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一)
1.你认为“天下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呢?
小组同学边默读课文边用波浪线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并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三.教师指导
1.学习“潮来前”的“奇”。
(1)齐读“潮来前”部分。
(2)理解“宽阔的钱塘江横卧扎起眼前。”重点理解 横卧
师:小节:作者用“山崩地裂”来形容潮声,张岱用“怒雷鞭之”来形容。各有妙处;都从声音落笔,写出了潮水的壮观。好,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这一段非常精彩的段落,好好读读,读出潮的壮观。(有时间,如果能背诵更好)(屏幕上只留下一些重点词,帮助学生记忆。
(4)其实,无独有偶,课文里,还真有用雷声来写潮声的,你找到了吗?
2、感受潮来时的壮观
(1). 自读三、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那番景象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由远及近)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钱塘潮的“壮观”的?请细细读课文,在最能表现“壮观”的地方,做一做几号,好好读读,等一下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1课第1课时
课题
1.观潮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积累“人声鼎沸”、“风号浪吼”、“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揣摩、品读“潮来时”的生动形象的精彩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小组学习任务一:
你认为“天下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呢?
(一)导学案交流汇报
1.“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从这句话推测一下,本组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a.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生动
2.生字词反馈
这个句子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先让学生说说,学生说不准不要紧,老师出示翻译)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潮水如百万雪白的雄狮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
思考:你喜欢课文中的写潮的声音的句子,还是更喜欢明朝张岱的写潮声音的句子,为什么?(多元解读,只要自圆其说,都可以。说后,读读张岱的句子)
重点指导生字蒙薄贯(笔顺) 蒙(后鼻音)
3.揭示课题:观潮
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的“观”与“奇观”的“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5.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观潮”写了“潮”的哪些景象?
读课文,理脉络。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尝试分段。
潮来前(第1、2自然段);潮来时(第3、4自然段);潮去后(第5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