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基本理论与类型介绍
28
(2)影响烧结再结晶的因素 1)孔隙:阻碍再结晶晶粒长大 → 烧结再结晶晶粒长大发生于烧结后期,孔隙
明显减少后!
再结晶后晶粒尺寸d f df=d/f d/d0 =d/df =f =0.1
d、d0 —孔隙、原始粉末颗粒尺寸 f—孔隙体积分数
迁移。
12
为什么会导致颗粒间的距离缩短?
原子的扩散,颗粒间的距离缩短 烧结颈间形成了微孔隙 微孔隙长大 颗粒聚合导致烧结颈间的孔隙结构坍塌 银粉的烧结提供了相关证据
13
14
15
(3) 闭孔隙的形成和球化 孔隙管道被分隔成一系列的小孔隙,最后发展成孤立孔隙并 球化 处于晶界上的闭孔有的可能消失,有的因发生晶界与孔隙间 的分离现象而成为晶内孔隙(intragranular pore),并充分 球化。
20
(3) 烧结温度 T 指最高烧结温度,即高温保温温度 一般:T烧绝 =(2/3-4/5) T熔绝 (α=0.67-0.80) 下限略高于:再结晶温度, 上限取决于:性能要求、技术和经济因素
21
2. 烧结时间t
指高温保温阶段的时间 注意:烧结时间≠烧结过程时间 烧结曲线:T-t关系曲线
Ttຫໍສະໝຸດ 22化合物:Al2O3、MoSi2、SiC 等
3
一、 烧结的基本过程(烧结阶段的划分) 1. 烧结过程的现象 (1)辅助添加剂的排除(蒸发与分解) →形成内压 →若内压超过颗粒间的结合强 度 →膨胀, 起泡或开裂等 →废品
4
(2)当烧结温度达到退火温度时,压制过程的内应 力释放,并导致压坯尺寸胀大, 产生回复和再结晶现 象 由于颗粒接触部位在压制过程中承受大量变形 ,为再结晶提供了能量条件。
17
二、 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 1. 烧结温度
(1)单元系烧结的起始温度 单元系烧结时,存在一最低起始温度,既使烧结体物理
力学性能发生显著改变的温度。 许提:密度发生显著改变的最低塔曼温度指数α:
α= Ts/Tm 不同金属,α值不同(Ts不同):Au—0.3,Cu—0.35,
Fe—0.4, W—0.4……
烧结基本理论和类型介绍
Theory of Sintering
本章内容
§5.1 概述 §5.2 烧结过程热力学 §5.3 烧结机构 §5.4 单元系烧结 §5.5 多元系固相烧结 §5.6 液相烧结 §5.7 活化烧结
2
第四节 单元系烧结
定义:单相(纯金属、固定成分化合物或均匀固溶 体)粉末或压坯在固态下烧结,烧结过程中不出现 新的组成物或新相、无物质聚集状态的改变。 实例:纯金属:W、Mo、Cu、Fe,
18
(2) 按温度划分的烧结阶段
1)低温预烧阶段:α≤0.25 金属回复、吸附气体、粘结剂等排除
2)中温升温烧结阶段: α≤0.45-0.55 再结晶、形成烧结颈
3)高温保温完成烧结阶段:α≤0.5-0.85 闭孔形成、烧结体密度增加
19
Three stages of sintering
Burn-off: create permeability by remove lubricants or binders
(3)孔隙缩小,形成连通孔隙网络,封闭孔隙…… (4)晶粒长大 (5)烧结体强度增大,物理性能明显改善
5
2. 烧结阶段的划分 等温烧结按时间划分成界限不十分明确的三个阶段:
➢ 粘结面的形成 ➢ 烧结颈(sintering neck)的形成与长大 ➢ 闭孔隙的形成和球化
6
(1) 粘结面的形成
在粉末颗粒的原始接触面,通过颗粒表面附近的原 子扩散,由原来的机械啮合转变为原子间的冶金结 合, 形成晶界。
High temperature stage: solid-state diffusion and bonding the particles with sufficient time to produce desired density
Cooling period: lower temperature while retain controlled atmosphere, prevent oxidation occur or thermal shock
16
Hirschhorn的烧结阶段划分:
1)颗粒间开始粘接 Interparticle bonding 2)颈部长大 Neck growth 3)孔道封闭 Closure of pore channels 4)孔洞圆滑 Rounding of pores 5)孔洞收缩或致密化 Pore shrinkage,densification 6)孔洞粗化 Pore coarsening
26
孔隙数量:一般烧结后密度增加,总孔隙率减少, 但开、闭孔率变化趋势不同。
27
2. 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1) 单元系烧结再结晶的基本形式
颗粒内再结晶:再结晶形核发生于颗粒接触表面, 向相邻颗粒内长大,晶粒边界不越过颗粒边界。
颗粒间聚集再结晶:再结晶形核发生于颗粒接触 表面,向相邻颗粒内长大,晶粒边界越过颗粒边界, 颗粒合并,晶粒长大。
23
24
三、 烧结体显微组织的变化 1. 烧结体孔隙的变化 孔隙的形状、大小、数量、分布都发生变化
孔隙形状:连通网络→封闭→球化 孔隙大小:平均尺寸逐渐减小,烧结后期,闭孔
形成后,小孔消失,少数孔隙尺寸可能增大
25
孔隙分布:靠近晶界、表面处的孔隙易通过扩散 消失,最终少量隔离孔隙远离表面和晶界。
7
8
9
粘结面形成导致:
坯体的强度增加,表面积减小 金属粉末产生烧结:导电性能提高是粉末烧结发生的标志
,而非出现烧结收缩 为什么能形成粘结面?
范德华力: 接触压力p=20-300MPa(接触距离为0.2nm时) 金属键合力: 约为范德华力的20倍 附加应力(存在液相时) 电子作用力:电子云重叠,导致电子云密度增加
10
铜粉颗粒间的接触压力: F(r)=2450/r(MPa)
r=3nm,接触压力为817MPa r=6nm,接触压力为408MPa r小于1.5nm,为排斥力
11
(2)烧结颈形成与长大(neck growth)
前期的特征:形成连续的孔隙网络,孔隙表面光滑化; 后期的特征:孔隙进一步缩小,网络坍塌并且晶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