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者们的华丽转身——“我们是胡旋舞者无声亦能起舞”嘉定区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案例分析引言生于2009年10月的她,稚嫩的脸上堆着笑,空闲的时候,她最喜欢拿着蜡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聋人。
她虽不是听障儿童,但她的生活环境与听障儿童一样,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在她意识到,当她叫妈妈的时候,得到的是无言的回答,她也越来越沉默。
直到社工的出现,聋人之友项目沙龙活动的开展,才让她慢慢地打开封闭的心。
如今的她,依然爱画画,也热爱舞蹈;有了新的朋友,共同在草地上奔跑撒欢。
一、案例背景中国目前有13亿人口,残疾人占6000万人口,聋人约占2700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76‰。
通过数据来看,中国的残疾人是全球所有国家的人口最多的国家,聋人也是全球最多的国家。
上海有52万残疾人口,听力障碍者约占25万人口,。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辖区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0.6万人,全区共有12个街镇,现有持证残疾人数有1.9万,听障人士1907人,且人数在逐年递增,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关注。
2011年6月,多位听障人士联名写信给区残联,反应他们的心声:希望关注听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搭建交流、沟通和活动的平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听障人士与外界交流不畅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他们普遍都较为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感、心理不平衡、不适应等心理问题。
听障人士赖以交流的手语,也因其他社会群体对其不了解,导致听者与聋人交流频频产生误会。
听障群体无法融入社会,容易对社会产生对立感和排斥感。
2012年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创设了“聋人之友”公益助残项目,项目运作4年来,通过各类增能活动,满足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积极倡导社会尊重,接纳听障人士,同时听障人士在受到社会各界关爱的同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转身。
二、需求分析为了丰富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及融入社区的积极性,“聋人之友”项目组针对嘉定区12个街镇,以街镇聋人主席带头,对有服务需求的438名听障人士进行了需求调查。
项目组先后召开骨干会议,聋人主席专题调研会议,项目志愿者团队会议,对聋人之友项目广泛听取意见,在各界的反馈下编写调查问卷。
项目运作4年来,虽已有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但是在他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听力障碍,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多数年长的听障人士缺乏自信、逐渐自闭,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活质量较低。
聋人子女的不断出生,教育问题成了他们的最新难题,无暇参与社区活动。
聋群无处安放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这个社会。
这也督促我们针对听障人士的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协助其真正走出家门,走进社区。
三、理论模式“聋人之友”项目借鉴了优势视角理论。
对于优势视角的借鉴,社工以“一切以案主为出发点”,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
优势视角认为,在生活中虽然面临着危机与困境,但是案主本人和周围环境中也埋藏着巨大的力量和独特的资源。
任何环境都充满资源,逆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为社工,应当发现和寻求、探索与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
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帮助听障人士发现自己的优势,需要打破他们的内在负面自我定义,协助他们加强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及掌控未来命运的能力。
其重要目标是协助他们重建自我价值,积极地影响和改善与他们有关的社会环境。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借助EPS社工介入模式,举办各类增能活动,增加他们的知识与信息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使项目成为听障人士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纽带,促进听障人士融入社会。
1)为听力障碍者搭建一个沟通的活动平台,关注其健康正常化发展,协助其自我健康管理。
2)鼓励及帮助听障人士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升自信,促进其融入社会。
3)引导听障人士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提升自我价值感,传递正能量。
2、具体目标:1)不定期开展各类养生保健讲座、健康咨询会,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整合各界资源,举办社区教育讲堂,手语培训等促进聋群与社群正常交流,提升残健融合;扩大项目受益圈,举办聋人子女沙龙活动,促进亲子关系。
3)借助项目平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并鼓励身边人共同参与,回报社会。
五、服务内容针对项目调研的实际结果,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内容。
以个人增能、人际增能、服务能力培养三方面开展活动。
1、个人能力提升:定期开设手语培训班,为听障人士与志愿者教授中国手语与上海手语,规范统一手语姿势,提高听障人士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打破阻碍健聋交流的第一道防线。
不定期开展健康义诊、妇女保健知识、防骗防盗专题咨询会等各类学习课堂。
2、关心聋群家庭,促进听障人士家庭健康发展:随着聋人子女的出现,聋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年轻的听障人士提出:面对自己的子女,如何教育,如何促进亲子关系成了青年听障人士面临的又一棘手问题。
项目从2014年开始关注到这一群体,结合手语翻译、特教老师、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为听障人士子女们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健全其人格发展,消除心理障碍。
3、反哺社会显价值:4年来,项目内的服务对象在接受社会各界关爱的同时,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2014年听障人士自发成立了一支约有50余人组成的无声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公益。
基于理论借鉴和服务目标,社工在具体服务策划时,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图表可以看到,第一阶段是个人增能,帮助听障人士提升自我修养,发现自我优势,鼓励其走出家庭第二阶段是协助其建立一定的自信心,鼓励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第三阶段是参与公益服务让社区居明和社会大众逐步认可他们服务的价值,从而提升听障人士的价值感,树立有价值的形象,从而我们搭建的平台上激发自我认同,融入社会。
六、执行过程第一阶段:创建交流平台,建立聋群朋友圈项目定期开展各类学习课堂给听障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除了活动的既定内容,很多听障人士在活动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时常在一起拉拉家常,不愿放弃这难得一聚的好机会。
渐渐的,很多听障人士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朋友,扩大了朋友圈,他们也为项目提供平台点赞。
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友谊。
据全国数据统计表明,目前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宫颈癌和乳腺癌,他们已经成为女性健康的二大杀手。
为了广大聋人妇女们的身心健康,项目于三八妇女节特地在江桥镇阳光家园举办“健康生活 美丽伴随”妇女保健知识讲座。
受益对象为真新街道和江桥镇的女性服务对象。
据悉,江桥镇与真新街道的女性服务对象占到总服务对象的80%以上,而且年龄也均为40以上,为二癌的重点对象。
为此,本次讲座特地邀请了前嘉定区妇幼保健院的院长汪秀娥现场开讲,受到了服务对象的热烈欢迎。
嘉定区已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就医服务,开展至今已有4个月,在导医过程中,发现了肾结石、中度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的慢性病,为听障人士的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
五月来自全科、五官科、康复科、老年内科的6名医生坐诊,手语老师同步翻译,逐一为听障朋友们进行健康解答,疾病咨询等。
医生们针对听障人士提出的各种健康问题,向他们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并提醒大家要注意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使自己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消除患病隐患。
此次健康咨询会发现了一部分服务对象的慢性病症状,项目工作人员将及时定期跟踪,掌握情况,为提高服务对象的健康生活与自我保健能力保驾护航。
防骗防盗知识讲座邀请到桃园社区民警授课指导。
以防骗、防盗二个方面逐一讲解,配以手语老师全程翻译。
从最常见的电信诈骗到最新型的网络诈骗,服务对象们都如饥似渴地认真听着,时而相互交流。
期间,服务对象代表还上台和大家分享了防骗小口诀。
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讲座,提高了服务对象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对于避免和减少偷盗及诈骗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开设的无障碍导医服务虽然服务的人次不多,但通过服务,也确实发现了服务对象的一些慢性病。
众所周知,聋人就医时间久,问诊时间长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聋人看病难,看病久,医患沟通不畅的问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得到了嘉定区迎园医院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医院每月二次,设立助聋门诊,配备一名全科医生为有需求的聋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提供手语翻译和志愿者导诊导医服务,为方便聋人就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阶段:关注亲友圈,提升自我认同感很多听障人士在内心压抑着自我否定感,通常他们在还未尝试就先说我不行。
这些自卑感深深地扎根在他们心底。
通过走访听障人士家庭,关怀聋人子女,以家庭的力量带动个人自我肯定,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优势,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个案开展,沙龙活动,联谊会,社工相信每位听障人士都有闪光点,不断协助听障人士建立自信。
项目组由十二街镇联络员、十二街镇聋人主席、聋人精英骨干、聋人子女、医务工作人员、社工专业学生、社会志愿者等组成,开展手语培训班,共受益370余人次。
曾经一位子女的心理话触动所有培训人员的心,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不觉得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像常人一样,我可以带他们聆听这个世界;我的同学也没有因此而区别对待。
”项目还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由听障人士作为指导老师现场教授,让听人也感受到造物主让听障朋友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却又赋予了他们神奇的语言。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指日可待。
2014年聋人子女沙龙活动的大获成功,推动社工积极寻求服务新模式,对全区的21户家庭“量体裁衣”,分年龄段及文化程度设计适合的活动,使活动更具针对性。
10-15岁青少年正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个人生阶段,聋人子女中也有一群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正面临着“心理脱乳”。
年初,项目针对10-15岁的家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奇主题活动,“坐地起身”、“勇往直前”、“雷池取物”、“人山人海”这些展能活动,不仅考验了团队的协作能力,也为家长及其子女提供了身、心、灵的锻炼。
活动结束后,大家还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6月,在上海科技馆开展的历奇主题活动,使儿童、家长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活动中,孩子们结伴而行,面对各种新奇的场馆和实物,亲身体验、积极投入,游玩得十分开心。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机器人馆,机器人跳舞表展中,三个机器人动作一致,令人惊叹;智慧机器人和参观者一起下围棋,“棋艺精湛”令人折服。
亲子拓展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密切接触,在游玩中加深亲子情感,促进亲子间的沟通,科技馆之行犹如让孩子们走入了科学的殿堂,孩子们穿梭于12个科技场馆之中亲身实践探索,体验不同领域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拓宽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