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分句)组合成一个句子(复句),因而要学会运用。
⑴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
既(又)……又……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⑵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
不但(不仅﹑不止)……而且(还﹑也﹑并且)…………还…………甚至……
⑶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却(不过、然而)…………否则……
⑷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
⑸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
例果……就……即使……也……哪怕……还……要是……就……
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
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⑺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
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总、总是、也)……
⑻表示取舍关系的词语
宁可……也不……与其……不例……
二、句子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面一部分说明“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后面一部分说明“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谓语部分)。
例:雪花像柳絮似的在空中飞舞。
1.句子的类型
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可以把句子分为四类:
1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 陈述一个事实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表示。
陈述句有肯定.否定以及双重否定的形式。
例:1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
(肯定)2他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否定)3这件事不能不管。
(双重否定)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例:
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一块钱,你有没有?
3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商量或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
语气坚决的,句末用叹号;语气和缓的,句末用句号。
例: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例:你应该用功读书。
4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喜欢. 愤怒. 悲伤. 恐惧. 惊讶. 厌恶等)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例:多么大胆而有诗意的想象啊!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常见的几种句式变换
句式变换就是把某一种句式换成另外一种句式,而表达的意思不变,可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句式变换主要有:(1)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
例:
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反问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例:
“把”字句: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
“被”字句:西蒙的孩子被桑娜抱回来了。
(3)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换。
例:
双重否定句: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肯定句: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4)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
例:
引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转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3.扩句和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意表达更准确.生动。
例:太阳光照射着树林。
改: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缩句就是把原句的附加成分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意表达更简洁。
例: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地飞起来。
改:苇絮飞起来。
扩句和缩句都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意思。
4.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
比
喻使人容易理解,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比喻句常有比喻词,例:“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
例: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暗喻)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了。
(借喻)
注意:有“好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在看句子是不是在“打比方”。
例1:这个人很面熟,好像在那里见过。
例2:他还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第一句中的“好像”是推测、判断,第二句中的“想”表示相同。
他们都不是比喻句。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让物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或感情。
拟人有利于抒发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
(3)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4)夸张
夸张是故意把事物的某一特性进行扩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而深刻的印象
例: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踢足球?
(5)反问
反问是提出问题而不做回答,是让别人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就在隐含的问句当中。
反问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
例: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6)设问
设问就是说话或作文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往往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回答。
例: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的领导。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反问目的是加强语气。
5、修改病句。
⑴常见病句类型。
①用词不当。
例:狮子是一种猛烈的动物。
改: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例:无论什么人违反纪律,就要受到批评。
改:无论什么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②搭配不当
例: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
改:战士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成分残缺
例: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改: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④重复啰嗦
例: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改:他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⑤自相矛盾
例:队长笑嘻嘻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
改:队长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
⑥词序混乱
例:吴厂长介绍了许多陈师傅的先进事迹。
改:吴厂长介绍了陈师傅的许多先进事迹。
⑦指代不明
例: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做完了。
改: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小强告诉小明,他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⑧分类不当
例:菜市场里有冬瓜、西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改:菜市场里有冬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⑵怎样修改病句
①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②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③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④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巨资是否完整、通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