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作业练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教师的幸福能力:幸福能力就是“接受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其培养实际上就是教师幸福的实现问题。
道德义务: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
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是职业自由获得的重要前提。
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
其实质是人在道德上区别于动物界的规定性。
它既指个体道德行为的一定范式(格式),也指人的道德品质和境界(格位),是人的格式之“格”与格位之“格”的统一。
二、简答题:(40分)1、廉洁从教有哪些具体内容?答:廉洁从教有具体内容有:坚持高尚情操,发挥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是指哪些方面?答: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育良心。
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等。
教师的职业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其主要的内涵,我们认为有这样四个方面: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同事之间的道德关系。
3、教师应牢记哪些尊重家长的要求?答:教师应牢记尊重家长的要求有: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各负其责,莫把家长当"助教",端正交往动机,对待家长一视同仁,4、教育劳动关系有何特点?答: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把学生培养成为各个社会、各个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
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习惯是作用于学生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三、论述题:(20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选择其中一项要求,谈谈为什么要对教师提出这项要求?你打算如何去实践?答: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有:教师爱岗,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还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它鲜明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一)要认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涵义。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表明了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献身精神。
因为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任务艰巨、内容复杂,没有假日、节日,不分白天黑夜,象"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象"人梯",让一代代、一批批青少年学生从自己的肩上攀登科学的高峰;2.它还表明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从事的岗位,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教人做人的重要岗位,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
3.它还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一致的根本关系。
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家庭,教师的劳动任务是为社会、为民族培育人才。
热爱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和民族培育人才。
(二)明确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作用。
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范畴具有指导作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对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最根本要求,是区别古今中外其它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志。
它规定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和性质,贯穿于教师道德发展的全过程和教师道德活动的各个领域,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统帅作用。
我们把整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看作为一个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这个网上的纲,教师职业道德的八个规范是这个网上的经纬线,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则是这个网上的结,可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占据着提纲挈领的统帅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最高准则。
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会发生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用什么准则来进行判断和裁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呢?重要依据和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牢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教育劳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和规范的意义。
为此,要牢记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树立正确、科学、高尚的"三观",既是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还是抵制和批判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道德意识的需要。
人民教师只有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真正做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第二,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信念是对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追求,价值目标是每个教师对人生和事业的目的和标准。
教师有了科学的从教理想、信念和目标,就会在职业岗位上把追求远大的目标与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就会确立志向,建立信心,有了事业心,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塑造品德的导师,不论哪一级、哪一类的学生,都渴望从教师那里学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方法。
第四,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离不开育人,育人不能没有教书,因此,每位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要求。
我会以"真"育人,实际上是科学育人。
在教学上,要以真理育人,以客观的科学规律,客观的事实真相,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科学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影响学生。
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育人。
由此要求我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摸索和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
我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
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概念、思想,是指导教师行动的思维理念。
如教学方法、人才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等等。
其二,我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我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三,我会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第二课堂是我教书育人的好天地,教师必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
四、案例分析题:(20分)答:第一个案例教师这样做完全不对,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明明是自己准备不足,还要指责学生,这样的教师人格太低,道德修养不够,而第二个案例教师就做得好些,不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了这位教师有修养,道德高尚,人格高格位。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和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教师道德人格的高格位既是一种对教师的要求,又是教师岗位和教育事业具有崇高和神圣特性的原因或条件之一。
成语中有“德高望重”之说。
其实“德高”与“望重”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或条件。
所以对教师人格的高格位的特点教师不能消极地认为仅仅是一种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当从要求中体味神圣与尊重,引以为荣,同时不断追求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道德人格在内容或结构上的特性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即一般道德人格与职业道德人格的统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
此外,作为教师“他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的道德人格从层次性的角度来看就是具有较高的品位。
在许多师范院校,我们都能看到“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类的格言作为校训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用以激励教师和未来的教师。
这些格言实际上也的确反映了教师在学识和人格上的特点。
我们常常说教师是“为人师表”的。
但师表二字的道德人格意味是十分明显的。
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特定文化,具体讲是一定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使特定的人接受一定的伦理文化,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道德主体自身不断从客观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从而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
前者可以称作“模塑”过程,后者可称为“修养”的过程。
前者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但后者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
修养之所以是“关键”,纯粹是因为没有没有修养的主观需要和努力,模塑就可能是无效的。
教师的人格修养也是这样。
一方面教师个体会受到既定职业道德传统和客观存在的职业道德文化的影响,日久天长,在职业道德上他有一个被“模塑”或者说是社会化的过程。
但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完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及其道德要求的认识或领悟的程度,依赖于其道德义务感的不断养成和职业道德策略上的不断成熟,一句话,依赖于教师的人格“修养”。
在教育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有关教师的人格修养具体方法方面的论述汗牛充栋,有兴趣者不妨作更专门、更细致的研究。
这里我们集中探讨教师人格修养的两个根本性的课题。
一是修养的策略问题,二是修养的尺度问题。
第一个案例所说的这个教师就有问题。
教师道德人格之所以必须具有较高的格位特性,理由主要有二:首先,就道德人格而言,教师必须在人格上高于一般人才具有教育的主体资格。
因为只有高于一般才足以供人效法。
正如第斯多惠所言“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其次,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一般人可以不象教师那样过多地考虑人格的教育工具作用,但教师则不然。
教师的工作是教育,他不能置教育效果于不顾地对待自己的人格水平和人格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