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1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1


18
第二节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是一些亲脂性小分子: 类固醇(steroid)激素、视黄醛(retinoic acid)、维生素D和甲状腺素等
一、细胞内核受体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细胞内受体超家族:本质是依赖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在细胞内,受体 与抑制蛋白(如Hsp90)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非活化状态。当信号分子(如 皮质醇)与受体结合,将导致抑制性蛋白从复合物上解离下来,使受体暴露它 的DNA结合位点而被激活。 含有3个功能域:
23 的C2环是与G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
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联系的效应蛋白的激活普遍机制
24
二、 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按效应器蛋白的不同,可分为3类: (一)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 (二) 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三) 激活磷脂酶C、以IP3和DAG作为双信使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10
受体 ( receptor): 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分为: ①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 ②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 G蛋白偶联受体 - 酶联受体
16
三、信号转导系统及其特性
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
17
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 (了解) 细胞内信号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了解) 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特性:
① 特异性 ② 放大效应
“结合”特异性与“效应器”特异性 级联反应(signaling cascade)
③ 网格化与反馈调节机制 ④ 整合作用
“正反馈”与“负反馈”
PP:磷蛋白磷酸酶 GPK:糖原磷酸化酶激酶 GP:糖原磷酸化酶 GS:糖原合酶 IP:磷蛋白磷酸酶抑制蛋白
31
Ca2+、二酰甘油(DAG)、IP3、PIP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 胃泌素 催产素
15
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 ① 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水解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 人类基因组编码蛋白激酶的基因2000多个 蛋白磷酸水解酶的1000个左右
② GTPase分子开关调控蛋白构成的细胞内GTPase超家族 三聚体GTP 结合蛋白、单体GTP结合蛋白Ras和类Ras蛋白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响应交配因子
一、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
指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配体)传递到另一个靶细胞并与 其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 化变化,最终表现为靶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是实现 细胞间通讯的关键过程,是协调多细胞生物细胞间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和 1 分裂,组织发生与形态建成所必需的。
② 疏水性信号分子,主要是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是血液中长效信号,可 穿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与细胞内核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 节基因表达。 ③ 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局部介质和大多数蛋白类激素,他们 不能透过靶细胞质膜,只能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 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或激活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引起细胞的 应答反应。
一、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激活
G蛋白: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① 由αβγ等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
异聚体;
② 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并具有 GTP酶的活性,能将与之结合的GTP
分解形成GDP;
③ 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 应蛋白,使后者活化,实现把细胞 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 22
20
二、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直接与酶结合
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直接与酶结合
PKG
抑制肌球肌动蛋白 复合物信号通路
NO对血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
21
第三节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GPCR)
细胞表面受体中最大的多样性家族,介导对极为多样化的胞外分子做出反应 - 25%~ 50%的临床处方药物是针对GPCR所介导信号通路为靶点研制和开发的
25
二、 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一)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 -当受体与配体结合被激活后,通过偶联G蛋白的分子开关作用,调控跨膜离 子通道的开启与关闭,进而调节靶细胞的活性。 - 如心肌细胞的M乙酰胆碱受体和视杆细胞的光敏感受体
细胞膜超极化, 降低细胞的电兴 奋性,减缓心肌 细胞的收缩频率
26
二、 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二) 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该信号通路是真核细胞应答激素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cAMP信号通路是由质膜上的5种成分组成: 刺激型激素受体( Rs ) ; 抑制型激素受体( Ri );与 GTP 结合的刺激型调节蛋白
(Gs);与GDP结合的抑制型调节蛋白(Gi);催化成分(C)即腺苷酸环化酶。
③ 自分泌(autocrine) 肿瘤细胞
④ 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C) autocrine
3
2. 接触依赖性通讯:细胞间直接接触而无需信号分子的释放,通过信号细胞质膜上的 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分子相互作用来介导细胞间的通讯。 细胞-细胞黏着 胚胎发育 细胞-基质黏着
4
通过胞外信号所介导的细胞通讯通常涉及如下步骤:
- 一种细胞具有多种类型的受体,应答多种不同的胞外信号
14
第二信使与分子开关 第二信使学说:胞外化学信号(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 表面受体,导致产生胞内信号(第二信使),从而引发靶细胞内一系列生化 反应,最后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的降解使其信号作用终止。
第二信使:指在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通过其浓度变化应答胞外信 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从而在细胞信 号转导途径中行使携带和放大信号的功能。 cAMP:促肾上腺激素 促卵泡成熟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促黑激素 促甲状腺 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降钙素 胰高血糖素 cGMP:心钠素 鸟苷酸
细胞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
细胞通讯可概括为3种方式:
① 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普遍采用) ② 细胞间接触依赖性通讯(contact-dependent signaling)
③ 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2
1.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
① 内分泌(endocrine) 激素 ② 旁分泌(paracrine) 生长因子、创伤修复
27
Mg2+或Mn2+存在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磷酸二酯酶
cAMP↓
cAMP浓度在细胞内的迅速调节是细胞快速应答胞外信号的重要基础
28
培养的神经细胞通过合成cAMP来对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合做出响应
在多细胞动物各种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中,主要是通过 cAMP激活蛋白激酶A(PKA)所介导的。
6
受体 ( receptor): 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 绝大多数受体为蛋白质(糖蛋白),少数是糖脂,有的是糖蛋白和糖脂组 成的复合物。 - 所有类型受体一般至少有两个功能域: 结合配体的功能域(结合特异性)和产生效应的功能域(效应特异性)。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分为: ①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主要识别和结合小的疏水性信号分子 甾类激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甲状腺素、维生素D和视黄醛 ②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 分泌型信号分子(神经递质、多肽类激素、生长因子等)或膜结合型信号分 子(细胞表面抗原、细胞表面粘着分子等)
8
受体 ( receptor): 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分为: ①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 ②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 G蛋白偶联受体 - 酶联受体
一、细胞内核受体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雌激素
DNA结合结构域 甾类激素
铰链区
孕酮 维生素D 甲状腺素 视黄酸
含有3个功能域:
DNA结合部位暴露 - C端的结构域是激素的结合位点 - 中部结构域是DNA或Hsp90的结合位点 - N端是转录激活结构域
类固醇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① 快速的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激活少数特殊基因转录 ② 延迟的刺激反应阶段,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激活其他基因转录 - 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
- C端的结构域是激素的结合位点 - 中部结构域是DNA或Hsp90的结合位点
- N端是转录激活结构域
19
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是一些亲脂性小分子: 类固醇( 转录激活steroid)激素、视黄醛(retinoic acid)、维生素D和甲状腺素
结构域
抑制蛋白复合物
激素结合位点(C)
皮质醇
①信号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②转运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③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④活化受体启动靶细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⑤引发细胞代谢、功能或基因表达的改变 ⑥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5
二、信号分子与受体
各种化学信号根据其化学性质通常可分为3类:
① 气体性信号分子,包括NO、CO, 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直接激活效应酶 (鸟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cGMP,参与体内众多生理过程,影响细胞 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