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篇一: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走访红色遵义——重温昔日经典伴随党的91岁生日,带着对遵义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6月30日,耐德公司组织全体党员踏着晨曦,登上了前往红色革命圣地的列车。

遵义这片神奇的土地,天生就有着秀绝天下的山水景色;她和中国革命史一起走进我的心灵深处。

为期2天的红色之旅,近距离地凭吊那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净化渐已浮躁的心绪。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市内凤凰山周岁麓的小龙山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碑的正面,“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

公司全体党员肃然起敬,举行了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仪式,重温入党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面对鲜红的党旗,参加此次红色之旅的我们,在烈士碑前,再次庄严地许下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

遵义会议之后的四渡赤水战役,贵州习水是中央红军转战的主战场,历时三个多月。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其时,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此战成为毛泽东领导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此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信步走进会议旧址,只见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六个大字:“遵义会议会址”。

大门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幢两层青砖小楼,狭窄的楼梯,低矮的房间??70年前,就是在这里,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航向,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在陈列馆内,睹物思昔,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馆里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枪炮子弹、油印的党章宣言、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

握住那根渡江时用过的粗麻绳,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后继的身影,嗅到了马蹄声碎的娄山关头那弥漫着的硝烟??这里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向参观者传达着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仰望青砖小楼,大家仍意犹未尽的在议论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70年过去了,有一种声音,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在这块红土地上激荡飞扬:这里是中国红色军队的转折的地方,更是得到重生地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与这里紧密相连。

红色之旅,一处处的革命历史遗迹,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参观学习的最后一站:娄山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娄山关隘口,城墙高大宽厚、山势险峻、密林丛丛,一字排开横跨在公路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通往遵义城的必经之瓶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进驻遵义,与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进行了多次的殊死的攻歼争夺战,很多红军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付出他们年轻的生命。

最终娄山关被攻破,红军占领了关口,为挥师进军遵义扫平了道路。

毛主席曾为此题诗《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赞扬红军战士们取得了娄山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通过参观学习,追忆历史,使我感悟颇多,体会颇深,在建党九十一周年的今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带着信心、带着勇气阔步在新的长征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在公司领导带领下,各项业务正在有序开展,为做好这一系统工作,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立足本职岗位,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

篇二: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7月7日到8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前往息烽集中营、遵义义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进行了为期2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了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当年峥嵘岁月以及领袖们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感悟着革命圣地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息烽集中营,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感受许晓轩、张露萍、宋振中(小萝卜头)等著名革命烈士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

在“猫洞”杀人场纪念碑前,我们默默伫立,愤恨敌人的残暴,悼念战士的忠贞,敬佩英雄的刚烈,大家为国民党对革命人士进行的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为革命人士不屈不挠,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而感动。

在息烽集中营门前的党旗和入党誓词前,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参观完息烽集中营后,我们又来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名城——遵义。

并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当我们走入园内时,立刻有一座简约的蓝色阁楼映入眼帘。

著名的遵义会议在此召开,可惜无法上楼参观。

之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开始了解这个伟大的事件。

我看到了这场会议前各地已相继爆发了各种起义运动,人们的高呼革命的标语,处处体现人们渴望革命的信念。

共产党的四渡赤水将蒋介石耍得团团转,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让我振奋不已。

然而,共产党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战略转移——长征的初期也受阻,想必也是导致这场会议的主要原因吧!于是在占领了遵义这座仅三万人却是红军攻下最大城池后,毛泽东、朱德等人便于那原属国民军某长官住处阁楼上举行了这次史诗般的会议。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将长征路线由湘西绕至国民军队防守薄弱的贵州,这个建议让我体会到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不禁暗暗赞叹。

这场会议引导着共产党走向正确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共产党和长征军,同时为群众的革命胜利引领了一条明亮的道路,照片中与会人员的微笑与眼眸中透出的坚定让我仿佛也激动起来,有一种心潮澎湃。

一张又一张的黑白照片,一幅又一幅的油画作品中,无不让人感到心中燃起的希望。

力量虽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到会议之都的气势,贵州大地的咆哮,中华民族的怒吼!走出纪念馆,热血依然沸腾,再看那阁楼,已有了不一样的感情,这场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人们胜利的灯塔,它同样为创造今天的新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些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考察,让我更加了解党的这段历史,更加深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和教育。

当我站在“猫洞”外,置身于遵义会议会址前时,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明日的危机与锦绣,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屠刀面前没有屈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共产党员的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激发了我们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加倍努力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篇三: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一: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近年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旅游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个人认为红色旅游非常适合年轻一代,走一遭红色旅游线路,去了解红色文化内涵,缅怀革命先烈,体验生活,从而饮水思源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红色旅游还有很多心得体会,但只有通过旅游线路才能切身体会当年人民的苦难,才能体会革命先辈的血汗。

贵州,让我得以饱览自然、人文之盛景,而要撇开单纯游客的身份,最不能忘怀的,也最不应该忘怀的,是遵义和息烽。

遵义,别名“转折之城”,名副其实。

“最初是一场无计划的仓促大撤退,面临着内部分-裂和外部围歼的危险,后来成为史诗般的壮丽长征”,美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如此概括遵义会议。

在会址与红军长征纪念馆里,当年的桌椅、粗布印花被子、草鞋、斗笠,稍有尘封,默然凝结着岁月的痕迹;翻开当时的会议记录,可以想象朱德如何批评秦宪邦、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并坚定地说:“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会场的气氛是如何的凝重而激烈,何去何从,事关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国之幸,民之幸,我们今天依然铭记遵义会议,因其生死攸关之际,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作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在存亡危急之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并且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二:遵义红色旅游心得>>(2732字)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遵义。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

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

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

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

它拥有贵州特有的山区的乡土风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更是三伏天的避暑胜地,恐怕没有那座城市能与之抗衡。

这座城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到这里,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老城子尹路,这条路也称红军街。

由于会址正在维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观。

这座楼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听导游讲解,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随后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

馆里一间小屋基本复原了遵义会议室的原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

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摺叠靠背椅,共20张,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

,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又名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等人。

其中一位还是被担架抬进会议室的。

虽然这是复原后的场景,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位与会人员激扬文章,踊跃辩论,指点江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在这一刻开始改写,而国民党面临的,将是党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馆内陈列了不少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送给百姓的东西等。

其中最有趣的便是那些门板,上面写满了宣传标语。

当年红军部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凡是会写字的红军,每天必须写一条宣传标语。

从这些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军民团结一致,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以及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憎恨和对革命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