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3.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3、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五、课堂作业
P25 5 8 9 10
教学理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下就本节设计做几点简单说明:
1、在引人新课时,创设了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飞机起飞的上升与下降),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感知、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解法思路的探讨去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路引导,为紧接着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2、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通过这两种算法,为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法运算打下伏笔.
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出比较。
鼓励学生自己比较计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二由于采用运算律变得简单,而使用运算律的前提是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这里也让学生体会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运算的意义。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
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
(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
这里采用加号的和的读法,旨在让学业生更好地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本质,进一步体会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加法运处律来的方便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计算:
(1)(-7)-(+5)+(-4)-(-10);
(2)
师生共同完成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示范)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1.3.2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
目标
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3.2千米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3.2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5+(-3.2)+1.1+(-1.4)
(2)4.5-3.2+1.1-1.4
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以教科书23页例6计算(-20)+(+3)-(-5)一(+7)为例来说明。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
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如:a+b-c=a+b+(-C).
6、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
式子(-20)+(+3)十(+5)+(-7)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