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说课
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
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
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1、知道原子的构成 2、通过阅读和做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是,刚刚学习化学一个月,对化学有了一点非常有限的认识,虽然刚学过了第三单元的《分子和原子》,对微观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肤浅的印象,但关于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特别是内部的相关规律理解起来更是吃力。
所以,立足学情,应该尽量用形象的语音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
三、说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回忆旧知→提出猜想→通过科学史实引入问题
2、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继续讨论→随着问题的不断
深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通过展示表格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原子其构成是不同的,鼓励学生多找出表中的异同点
3、巩固练习→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得出公式→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情景教育老师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3、课堂小结
五、说预期效果
鉴于学生上述学情和本学期的实际情况,教师期望学生能初步建立原子的内部结构,能说出构成原子结构的微粒及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能明白原子的概念与它不是最小的微粒的相互区别,能完成一般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