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1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课本P79的问题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3=x+705,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3=50+702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6、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回答省略)三、范例学习,巩固知识课本P80 例1问题:你能解释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省略)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议程。

像4x,1700+150x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问题: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学生回答省略)课本P82 练习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五、布置作业课本P84 习题3.1 第5、6、7、8题3.1.2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等式的性质难点: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

(天平相当于等号)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三、巩固知识讲解例2课本P84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

注意等式性质1,一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

等式性质2,要注意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

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课本P84习题3.1第1、2、3、4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议程(数字关系),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问题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3)列方程:x+2x+4x=140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教师演示解方程过程问题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课本P89 例1课本P89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议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要注意将同类项合并正确,才能保证解方程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1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移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课本P89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合作。

二、讲授新课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议程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和常数项问题3: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即3x-4x=-25-20 问题4:以上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等式的性质1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问题5:以上解方程中的“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讲解P91 例2课本P91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注意移项时要变号。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2、3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正确地求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捷明了,省时省力。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知识讲解课本P91 例3课本P93 习题3.2 第4题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讨论思想,在学习时,要注意观察,然后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5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二、探索新知1、解决情境问题问题1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6x+6(x-2000)=150000去括号6x+6x-12000=150000移项6x+6x=150000+12000合并同类项12x=162000系数化为1x=13500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