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河流生态修复

浅谈河流生态修复


5.3河流底泥疏浚
(1)原位固定/处理 • 原位固定主要有原位掩蔽技术; • 掩蔽:在污染底泥表面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底泥与上覆水体隔离,防
止污染物向水体迁移。 • 采用的覆盖材料主要有清洁底泥、沙、砾石或人造地基材料等。
(2)异位修复技术 • 该技术是将底泥疏浚后进行转移再进行处理,消除底泥对水体的危害。 • 宜与底泥疏浚同时使用,可融合疏浚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于一身。
4.国内研究现状
• 1.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面起步较 晚,尚处于初级阶段。
• 2.本世纪初,首次提出“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认为在水工学的 基础上,吸收、融合生态学理论,以满足在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河 流系统健康。
• 3.从 2002-2008 年,在河北、北京、广东等地逐渐出现了一些河流生 态修复工程案例。
浅谈河流生态修复
目录
1 •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2 • 生态修复遵循的原则 3 • 河流生态修复的内容 4 •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 河流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6 • 案例分析-永定河
1.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 河流生态修复是生态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利用综合方法,使河 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恢复河流 系统健康,实现河流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是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 目标。通过河流生态修复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形成各种 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的河道生态系统,并且使河流生 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动态平衡过程。
5.2河流水生生物群落恢复
• 2、底栖动物恢复 • 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因素:底质、流速、水深、营养元
素、水生植物等。将上述因素调整到底栖动物能够接受 的范围内,实现底栖动物的恢复。 • 3、鱼类恢复 • 首先,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包括河流水文、 水动力学特性以及物理化学特性等; • 其次,采取增殖放流的措施,促进鱼类繁殖和建立比较 适宜的生物链,从而实现鱼类的恢复。
3.河流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
生态修复 工作内容
水质改善
水文情势 改善
地貌景观 修复
物种保护 /恢复
水利工程 生态调度
濒危/珍稀 特有物种
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任务:(1)改善水质、水文条件。包括水力学条件、水 量等方面的改善,合理配置水资源,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控制污染源头, 提倡清洁排放改善水质。(2)改善河流地貌特征。恢复河流的横向连通性和 纵向连续性,扩大滩地,防止河床材料硬质化。(3)物种保护/恢复。恢复水 陆交错带植被,注重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 4.为了修复我国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国家水利部计划到 2020 年, 通过分阶段、分重点实施,实现由河流水质功能达标向河流生态系统 完整性过渡的国家河流污染防治战略目标,为此也紧急启动了国家重 大科技专项“水专项”。
5.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措施
措施与技术
缓冲区 生态修复
措施
水生生物 群落恢复
河流底泥 疏浚
• 1、河道曝气机理
• 河道曝气一般应用在以下两种情况: • 第一种是在污水截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进行人工充氧; • 第二种是在已治理过的河道中设立人工曝气装置对付突发事件。
•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河流恢复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 较为自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 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ASCE,2003)
2.生态修复的遵循原则
• (1)遵循自然原则。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利用, 适当的进行人为改造,保证河流系统自然、健康发展,构建河流 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 引水的直接作用是加快水体交换,缩短污染物滞留时间,从而降低 污染物浓度指标,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
“六湖连通”工程: 武汉市投资十亿元, 在汉阳六大湖泊全面 展开“引江入湖”工 程:从琴断口闸引汉 江水入龙阳湖,然后 分两路流经墨水湖、 三角湖,最后从南太 子湖导出汇入长江。
5.5河流曝气复氧
5.2河流水生生物群落恢复
• 1、水生植物的恢复
• 1)先锋物种选择原则:适应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等
• 2)群落配置:主要根据河流历史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模板,适当引入 经济价值较高、有特殊用途、适应能力强及生态效应好的物种,建 立稳定、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
——防止生态入侵
(3)疏浚底泥处置 • 常用方法有固化填埋和农用 • 对污染较重的疏浚污泥,必须采取物化、
生物方法进行处理,常用颗粒分离、 生物降解、化学提取等。
须防止二次 污染
4.3河流底泥疏浚
• 滇池上进行底泥疏 浚作业
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 处置二期疏浚工程
5.4河流调水
• 采取引水冲污稀释等辅助措施,科学有效地增加流域水资源量,加 快水体有序流动,利用水体自净功能,降低水体污染程度,提高水 环境承载能力,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 美国某河流上的活木桩及植物纤维垫护岸效果
• 缓冲区修复可起到分蓄和削减洪水的功能。其次, 河流与缓冲区河 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 河岸缓冲区还具有其他修复作用, 包括将洪水中污染物沉淀、过滤、 净化, 改善水质;截留、过滤暴雨径流, 净化水பைடு நூலகம்;提供野生动植物 的生息环境; 保持景观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 空间等。
• (2)功能协调原则。在河流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有着不同的功能 需求,因此主要功能要优先考虑,各项功能相互协调。
• (3)生态循环与平 衡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 和健康的基础,增加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河流系统的物质和 能量处于良性循环。
• (4)景观美化原则。经过河流生态修复后,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 享受。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增加景观异质性,保留原河道的自 然属性,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塑造亲水的河流景观,突显 城市地方特色与文化。
河流调水
河流曝气 复氧
水生植物 底栖动物 鱼类
原位修复 异位修复 疏浚底泥处置
5.1河流缓冲区域生态系统修复措施
• 河流缓冲区域:是指河流-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到河水影响消失为 止的地带,包括湿地﹑湖泊﹑草地﹑灌木﹑森林等不同类型景观, 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规律。
• 修复河流缓冲区域的主要措施包括稳定堤岸、恢复植被、改变河床形 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