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试题含解析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江西九江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C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所以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工人阶级,C项正确。

4.(2017·福建厦门期末)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解析:B 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五四运动,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方针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河南焦作期末)如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

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是国共党外合作的结果
解析:C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在国民党“一大”上,是在1924年,故A项错误;在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中,农民占大多数不足以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故B项错误;据“1926年12月”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共双方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且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改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故D项错误,C项正确。

6.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解析:D “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是指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革命发展的情况,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最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一直是处于家天下的格局中……每个王朝的合法性都建立在“天意”之上,国家的基础建立在民众对于最高统治者的威权崇拜……在这种逻辑下,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材料二历史上,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一直以汉族为中心,华夏蛮夷间基本处于对峙状态。

即便暂时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也是希望“驱除鞑虏”。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被“五族共和”所取代……或者说,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材料三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
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全球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普通民众面对英国侵略的态度(不得摘抄原句)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五族共和”方面的政治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其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斗争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概括态度;依据“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概括原因。

第(2)问,回答要符合题目要求,围绕“五族共和”展开,能够体现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凡尔赛的调停人”“在北京的学生”等信息判断运动为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外交方面的斗争成果。

答案:(1)态度:旁观者(或看客)。

原因:民众缺乏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2)政治实践: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名称:五四运动。

斗争成果: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相关主题